科學研究證實:學寫字有助於孩子的閱讀力發展!

認字是提升閱讀力的根本,孩子多大會認字呢?其實兩三歲起,孩子就開始會辨識符號,「文字」廣義而言就是一種「符號」,所以看到「○」會說「圓形」,看到「r」會說「三角形」。

不過,兩、三歲時,是語言發展相當重要的階段,所以這時候培養豐富語彙能力,會比認字來得更重要,到了四、五歲,孩子就會開始對文字有興趣,特別是過去有大量閱讀經驗的孩子,因此這個時候教導認字,是最適合不過的。

傳統上,認字,或稱文字辨識(letter perception),被認為是一個較被動的過程,想想學校怎麼教認字就知道,把一個大大的字貼在黑板上,告訴小朋友,這個字叫做「大」,這個字叫做「小」,然後跟孩子討論哪裡可以看到「大」、「小」的字,代表什麼意思,就把認字教完了,簡單來說就是用看的、用聽的。

但,近年來,科學家顛覆了過去對認字歷程的看法,「要認字,就要寫!」2010年印第安納大學腦科學及心理學系的Dr. Karin Harman-James研究發現,「讀和寫,在學齡前孩子的腦神經發展,是相當緊密的關係,也就是說多寫字,有助於幼兒的閱讀能力提升」。

在2012年的研究也發現,只有親手寫過文字才能活化大腦較多的識字網絡(letter recognition network),這是打字或描寫所遠遠比不上的。累積不少研究後,Dr. Karin Harman-James在2017年就提出一個結論,「手寫經驗」對於「大腦文字閱讀」的發展,扮演相當重要的腳色。

描寫也許能讓字寫漂亮,但無助於文字辨識

看過小學生的作業本吧!作業本上都會要先描幾次硬筆字,然後再寫,寫多寫少就依老師的規定了。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描寫沒有效,我們可以從小孩學語言去想大腦的特性,小朋友學鴨子這個詞,他會開始聯想到,「對,洗澡的時候有橡膠小鴨鴨」、「對,媽媽帶我出去池塘邊有看到鴨子」、「對,晚上講故事的時候書上有鴨子」、「對,我的餐具上有鴨子……」。

孩子會從許多的資訊中得到鴨子這個名詞代表的意義,如果學語言是這樣,大腦學文字是否也是如此?

答案是肯定的,文字的不同型式可以幫助孩子更認識這個字,孩子在仿寫文字時,就可能會寫出許多不同型式的文字,這件事就幫助了孩子大腦對於文字的認識,也有研究者發現,孩子去仿寫不同人的筆跡,也都有助於文字的學習。

幼稚園的孩子可以練寫字嗎?

既然4、5歲的孩子開始對認字有興趣,有些孩子在這時候也開始嘗試寫字(或稱為畫字),該不該禁止呢?不是都說不要太早讓孩子學寫字嗎?

其實以書寫的發展來說(參考

文章),這個年紀想寫字是很正常的。但可以寫不代表鼓勵多寫,可以在寫生日卡時,模仿寫上「生」、「日」、「快」、「樂」等字,但不要真的是單純練習重複寫字。

不要太早寫字的原因主是要怕這樣填鴨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怕在小肌肉沒發展好的狀況下,孩子對寫字失去信心、甚至厭惡。

因此我會建議,學齡前的孩子還是以塗鴉為主,利用塗鴉,讓孩子的小肌肉發展得更好,但當孩子有興趣想要寫字時,可以鼓勵孩子在特定情況寫,例如寫卡片、或圖畫的補充說明,讓文字變得有意義會更好!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