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千與千尋》被國內引進,上映幾天,票房突破2億。很多人都開始唏噓,18年前的日本動畫,還能引起如此關注,並且能化作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國產的動畫,何時才能在國內引起如此強大的反響?18年後,還能做一條好漢?

一說到國產動畫的話題,似乎離不開誇大其詞的過度評價,又或者就是冷嘲熱諷的調侃。有些人認國產動畫已經崛起了,但是就話題的爭議性來說,顯然還沒有達到絕大多數人都認同的水平。中國,是一個動畫大國,但不是一個動畫強國。

國產動畫做不好的原因,很多人都做出了客觀的分析,或是從政策的角度,或是從缺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的角度,又或是產業鏈鋪設不完整的角度,各種原因導致了國產動畫“崛起不了”。那麼,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國人真的“愛著動畫”嗎?

筆者給出的答案,“顯然是沒有”。

這裡說的,不是國內的動漫迷,不夠喜歡動漫,而是國內除了動漫迷外的人,根本不愛動畫。

對動畫的偏見深入骨髓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先從自己身邊的情況說起。

眾所周知筆者是一個做動漫自媒體的,雖然說不上多麼有名,但是這些年的積累下,還是獲得不少自媒體平台本身的肯定,例如自媒體給予的動漫領域的相關獎項,獎金,簽約的機會等,這些筆者都認為是平台對我的最直接的肯定。

那麼我身邊的人又是如何看到我的這些“功績”的呢?雖然他們對我做出的成就是相當認可的,但卻並沒有對我喜歡動畫的興趣給予完全的肯定。

就好比,前幾天,我在B站上發了《看了五遍《千與千尋》,我終於明白了千尋喜歡白的真正理由!》的視頻,短短幾天就有超過2萬的閱覽,超過300個點贊。但是父母都只是覺得“做得好,做得好”,卻一直忽視了我對動畫的喜愛的本身。

別看我在頭條經常“曬”自己的手辦,我買手辦可沒少被父母插嘴,無論爸媽都是“別買了,買這個沒用。”我一句“收藏用。”還能被一句“笑話,收藏這個有什麼用,又不升值”駁回。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即便在我獲得了各大平台的鼓勵,和對我的認可之後,還會有“你可別40歲了還在看動漫,寫動漫的文章哦”這樣讓我覺得莫名其妙的從父母口中竄出。

這是何等的偏見?在他們眼裡,只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才能,文案寫的好?平台運營的好?視頻歸納的好?總結的好?沒想過為什麼我能總結的好?Oh shit?我的興趣愛好去哪了?我沒有對動漫作品的滿腔熱情,我又是如何耐下心子反反復復觀看一部作品來獲得別人沒有的見解?真當我寫文章賺錢混飯吃呢?我不否認我有任何領域都可以靠著寫文案活下來的才能,但第一次做解說類的視頻就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背後還是出於自己對動漫的熱愛,對動畫的理解,才有了如今的我。

而我自認為父母還是屬於見多識廣、思想開明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見解絕大多數都是積極正確的,即便是這樣的他們對喜歡動漫的愛好還擁有如此的偏見,“你可別40歲了還在看動漫哦”,真的直戳我心,我就想問了。“那我40歲應該看什麼?”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手辦屬於動漫周邊,尤其是我買的日本動漫相關的周邊,周知,日本動漫業相當發達,廣義的“動漫產業”甚至可以在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中佔到不小的比重,其中,動畫片是動漫產業的一個支柱部分,但卻並不是收益產生的最重要的來源,真正的來源,就是動漫衍生產品,而國產動畫產生不了所謂的“產業鏈”的原因,就是衍生產品鋪設的不全,而衍生產品之所以鋪設不出,除了作品本身的問題外,我想,和國人對動畫的偏見,是息息相關的。

我買手辦,不是我有多喜歡這款周邊,而是表達的“我有多愛這部動畫作品”,喜歡的是作品本身。不認可我買周邊的想法,就等同於不認同我喜歡動漫作品。

很遺憾,連我思想開明的父母都對動畫片有著如此深的偏見,全中國能比他們偏見更多的父母,怕是遍地都是。“動畫是孩子的專利”“動畫片小孩子才看”“動畫片看了影響學習”,這些想法恐怕是絕大多數家族的對動畫最普遍的認知。連對動畫片沒有偏見都做不到,又如何稱得上“愛動畫”?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能有多少稱得上“懂動畫,愛動畫”的人?恐怕是屈指可數了。

中國的動畫,只注重了娛樂和教育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上面是受眾的角度來分析。那麼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呢?筆者覺得也並沒有做到俘獲觀眾的心。國產動畫有藝術性拔群的作品,但卻做不出一部轟動中國的現象級作品。為什麼?因為中國的動畫,缺乏共鳴。

中國的動畫創作者,注重的作品的“寓教於樂”,卻來不及考慮共鳴。中國的動畫,仿佛一定要在故事中教會我們什麼,能讓人學到東西,不然連故事本身都不成立。

日本動畫中,擁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都擁有那個時代的共鳴。富野由悠季的《機動戰士高達》系列,誕生於70年代末,日本人開始從戰後的重建,慢慢恢復到了平靜且穩定發展的時期,這時候的日本人,開始有閒暇重新思考戰爭,重新思考人類的未來,因此《高達》在那個時代無可替代,有著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獨特的共鳴;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1995年,《新世紀福音戰士》帶著那個略顯頹廢的男主角,正是平成時代的開篇,在泡沫經濟的陰影下苦苦掙扎,看不到美好未來年輕的縮影,有著屬於那個時代的共鳴,因此《新世界福音戰士》才能引發現象級的熱潮,並且影響了日本動畫業界;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2009年的《輕音少女》,將“萌”文化表現到了極致,不僅獲得了極大的商業成功,同時也是御宅一族最大的共鳴。

這都是共鳴。而國內動畫的創作者,在政策的不妥當下,在“賺不到錢”的窘迫下,在國民對動畫的熱情缺乏的環境下,本身對動畫的創作,也缺乏了“愛”。於是,大量僅僅是追求片長,而利用了政策,吃了政策的補貼的動畫創作者們出現,將行業攪成一鍋渾水,而真正有愛的人卻又沒有錢去制作,整個行業,惡性循環。沒有對動畫的愛,所以沒有共鳴。這是環境的悲哀。

一個愛著動畫的國度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日本一個小小的島國,為什麼動漫產業可以在世界范圍內僅次於泱泱大國的美國?筆者認為,美國的動漫產業之所以昌盛,一個是足夠的資本的注入,動輒過億美元的投資,來打造絕頂的作品;一個是他們的作品非常體現美國人普遍接受的價值觀,是正宗的“本土文化”。而日本的動漫市場,沒有美國這麼龐大的資本注入,但依然卻在世界范圍受到認可,主要還是他們的作品本身打動著觀眾,喜歡日本動漫的人是真正愛著作品本身的。

筆者說過,在京都的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電影院,早上9點就有人排隊去看小眾向的御宅系動畫電影,觀影完後,筆者親眼見到4-50歲的阿姨大伯,一本正經的認真討論著劇情中角色的關系,並不是那種討論“你喜歡誰,我喜歡誰”的膚淺的話題,是在探討著角色之間關系的影響,和微妙的心理變化。

在日本,之所以作品打動了許多觀眾,作品的經濟價值才能足以發揮。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在京都宇治的電車車站上,只因為京都動畫的動畫公司在這附近,車站上就會有他們作品的宣傳。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在宇治官方的旅游中心,動畫片的宣傳能作為當地旅游的一大賣點

但是日本人並不是只關心作品的經濟效益的轉換,因為這裡並不賣周邊,而只是介紹作品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在旅游中心中,觀看了相關的動畫作品而留下了游記的本子,居然多達20多本,每一頁都被密密麻麻的作品心得,觀覽心得寫滿,還有不少精致的小涂鴉甚至小插畫在其中,這都是觀看了作品的觀眾對作品的“愛”,而能注重展示大家對作品的“愛”,這顯然不是出於經濟利益的收割,而是一種出於對文化的展示。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在秋葉原的角落的普普通通的拉面店,卻能因為和動畫片的聯動而人氣火爆。即便是御宅文化,也已經貫穿了許多的人的心。

一個不愛動畫的國度,憑什麼做出精彩的動畫片?

也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環境,日本動畫的創作者,才對作品的創作也能充滿著“愛”,願意去一幀一幀,一幅畫一幅畫的“肝”作品,有的時候取悅的並不是觀眾,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動畫的熱愛。

最後用筆者看到過的神評論來做總結“為什麼國產動畫做不好?也許只有真心愛看動畫的人才在期待國產動畫做好吧,其他人根本不在乎。”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