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產物!父母該引起反思

“懂事”的孩子,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產物!父母該引起反思

 

“你家孩子真懂事啊!”聽到這話的父母往往一臉光榮,“懂事”,似乎成了對孩子最好的贊揚,對家長教育的最優肯定。

然而在“懂事”背後,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卻是被壓抑著失去了自我的孩子。

馬伊琍:“懂事”的孩子,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產物

馬伊琍有兩個女兒,但是她卻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導致兩個孩子性格大相徑庭。

小女兒年幼,馬伊琍覺得還沒到管教的年紀,對她也比較寬松,不做過多約束,不過小女兒也是調皮的可以,常讓馬伊琍感到頭疼。

對於大女兒文君竹,馬伊琍奉行“虎媽式育兒法”,無論孩子犯下的錯誤多不值一提,她都會嚴厲訓斥,甚至有時候丈夫文章都受不了,但是她卻不以為然,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

在這種教育下,大女兒顯得非常“懂事”,犯錯會主動跟媽媽道歉,這讓馬伊琍倍感欣慰。

但是有一次,大女兒的經歷卻讓馬伊琍感覺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文君竹在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戲的時候,總是選擇自己不喜歡的角色,把喜歡的角色讓給其他小朋友,十分“懂事”,馬伊琍心疼孩子,跟她說,如果你不想玩這個,可以拒絕她們

文君竹卻說:我不敢

為什麼不敢?

女兒回答:因為媽媽教自己要懂事,要謙讓

馬伊琍這才意識到,正是因為自己過於嚴厲的教育,讓孩子失去了活潑的天性,變得唯唯諾諾,不再開朗。

“懂事”的孩子,真的“懂”事嗎?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是關於校園暴力的。

曉琳是一名在讀高三學生,在父母和老師眼裡,她是乖乖女的最佳典范,親朋好友也是見面就誇,因為她很讓人省心,從不給其他人添麻煩。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三好學生,乖乖女,卻成了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曉琳從小到大,從父母嘴裡聽到最多的就是“不要老是讓爸爸媽媽操心”,“能省點心嗎?我們沒空管你

”。

但凡是她稍微表現出來一點不順從,父母就會把失望寫在臉上,這讓十分渴望父母疼愛的曉琳常常被愧疚籠罩,久而久之,她學會了順從,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做事,生怕父母會因為自己的舉動生氣。

上了高中之後,討好型人格成了同學們不歡迎曉琳的理由,他們稱她為“老師的跟屁蟲”,不斷地冷落和疏遠她,甚至在發現她沒有跟老師和家長告狀之後變本加厲的欺負她。

表面上,她還是那個人見人愛的乖乖女,但是同學們的冷淡疏遠甚至欺凌,卻讓她無法分辨自己是對是錯,也無人可以傾訴,最後產生了自殺的念頭,跳樓輕生。

愛孩子,就不要逼著他“懂事”

懂事能換來什麼?除了讓家長“省心”,讓親友誇贊,懂事的孩子真的能獲得更高的成就嗎?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觀察具有反抗傾向和聽話傾向的孩子各一百名,追蹤他們的成長歷程。

研究結果顯示,取得更高成就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反抗傾向的孩子。相較於懂事的孩子,他們更加自信,也更有主見,不盲從他人。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強大的人,總是會做一些叛逆的事,沖破枷鎖。那些總是“正確的活著”的人,才是弱者。

懂事的孩子,做事很有分寸,卻並沒有體驗過生命的樂趣,生活全盤掌握在別人手中,自己只能按部就班,生命於他們而言,只剩下空虛和無意義。

做這樣的父母,讓你的孩子“不再懂事”

不要總是跟孩子抱怨生活艱辛

天真無邪的孩子,最信任最愛的,永遠是自己的父母,他們是見不得父母傷心難過的,在你跟他們抱怨生活艱苦的時候,他們會默默地壓下心底的念頭,開始偽裝自己,想要替你承擔壓力。

不要把孩子的體諒當成理所應當

曉琳的爸媽,把曉琳的懂事當成了理所應當,覺得孩子不應該給他們添麻煩,所以曉琳在犧牲和猶豫之中迷失了自我,即便是受到校園暴力傷害,也不會跟父母傾訴,最終釀成慘劇。

不要一味苛求孩子“懂事”

孩子不是提線木偶,完全按照父母的指令行事,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童年,應該充滿無憂無慮和快樂,而不是在忐忑不安和隱忍中度過。

結語: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懂“該懂的事”,在幼年享受該有的快樂,肆意玩耍,而不是為了父母口中的“懂事”,壓抑自我,走向沉默。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