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齡解讀孩子為什麼哭,請耐心看完,你的回應對他很重要
哭是孩子的語言,我們需要從Ta的哭聲中知道,Ta想要告訴我們什麼,Ta需要什麼。
而父母對待孩子哭鬧的方式,會影響到Ta的性格塑造。讀懂並學著接納孩子的哭,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快來看看我們做對了嗎?
0-1歲的孩子為什麼哭鬧
這個時期的孩子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表達一種[生·理·需·求]。比如飢餓、便便、睏倦等。
肚子餓了想吃奶。孩子發出的哭聲大多混有「m」音。這時如果把手指放在嘴邊,Ta會馬上做出吮吸的動作。把奶嘴放到口裡,Ta馬上會停止哭泣。
過飽啼哭多發生在餵哺後,哭聲尖銳,同時兩腿屈曲亂蹬,向外溢奶或吐奶。這時抱起Ta拍拍背,Ta就會舒服很多。
來陪我,抱抱我吧。這時孩子會發出撒嬌的哭聲。哭起來聲音相對較高,因為主要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撒嬌的哭泣一般不會流眼淚。當想要有人陪玩,或者看到爸爸媽媽下班回到家,孩子就容易發出撒嬌的哭聲。
睏了想睡覺。哭聲斷斷續續的,聲音比較低,眼睛也總是閉著或半睜半閉。這時,用擁抱、輕拍、撫摸、輕聲哼唱等方式安撫他就好了。
尿濕了不舒服。哭聲比較大,聲音比撒嬌時更高。大多在睡醒時或吃奶後啼哭,一邊哭一邊蹬腿,當你為Ta換上一塊乾淨的尿布時,他就不哭了。
穿多了熱。提醒媽媽「穿太多了熱」的哭,也是孩子在表達一種生氣的情緒,一般聲音很高,甚至尖銳、刺耳。此時,孩子表情煩躁,臉紅,這時用手摸摸Ta的手掌心和頸部,出汗了。
除了生理性哭鬧,我們還需要注意孩子因為生病了身體不舒服導致的哭鬧。一般哭聲比較大,持續時間長,各種哄都可能效果不佳。比較常見的有嬰兒腸絞痛。
20%的孩子會發生腸絞痛,通常從2~4週時開始。無論是不是頭胎,是男孩還是女孩,是母乳喂養或配方奶餵養,這種情況都很普遍。好在腸絞痛不會一直持續下去。60%的孩子到3個月左右都會好轉,90%的孩子到4個月的時候就好多了。
1-3歲的孩子為什麼哭鬧
這個時期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生理性哭鬧少了。他們哭鬧更多的是一種情緒上的表達。比較常見的哭鬧場景有:
(一)場景一:分離焦慮
當媽媽上班,斷奶,孩子上幼兒園,都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分離焦慮。分離焦慮嚴重的孩子會哭鬧不已。那為了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我們可以有預見性地做好準備。比如:
孩子能走、會動之後,父母就有必要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了。
這樣做,一方面拓展孩子的活動場所和眼界,另一方面,也是為孩子接觸社會融入社會做積極準備。
爸爸需要多參與進來,確保媽媽和孩子親密有間。
可以給孩子講一講外頭的有趣事件,以及多陪孩子玩到開懷大笑。笑對人生的孩子,運氣大都不會太差,也更勇敢。
跟孩子做一些分離預演。
如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分別扮演去上班的爸爸媽媽與寶寶,開心地排練分離的動作和步驟——可以有一些儀式化的動作:抱一抱,說「再見」;回家遞拖鞋,端水等。
這是為真實情景中父母與孩子的分離做積極鋪墊。
平時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給予孩子積極回應,特別是在孩子有需求時。
哪怕無法及時滿足他或無法及時趕到他的身邊,也需要在言語上做好情緒安撫,讓孩子知道,父母一直在自己身邊,他是被關注的。
當父母要離開時,一定要跟孩子做好分離,這個時候儀式化的分離步驟很重要。
如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哪裡,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並儘量說到做到;若無法按時回來,需要打電話告知孩子。然後親親孩子並離開。
千萬別什麼也不說就偷偷離開,這樣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恐懼。
主要照顧者(媽媽)要離開時,一定要獲得其他照顧者的支持和幫忙。
最好是孩子比較信賴的人(如爸爸或爺爺奶奶),接納孩子因分離而有的壞情緒,耐心陪伴孩子度過這個分離階段。
(二)場景二:探索受限
我們說,孩子天生有一種向上的力量,有探索的慾望。孩子正是在不斷探索中不斷成長。所以當孩子的探索被限制時,他會生氣、煩躁,也可能產生沮喪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都可能導致孩子以哭鬧的形式表達出來。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是因為探索受限而哭鬧,那就是提醒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適當地放寬我們的界限。我們的建議是,盡量給孩子一個相對安全的活動空間,允許他在這個空間裡自由探索,我們需要做好孩子的保護牆,而不是頻頻對孩子說「不」。
3-7歲孩子為什麼哭鬧
3歲以後,孩子哭得更少了,偶爾的哭鬧,也大多跟情緒有關。
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剛好這個年齡段,也是規則建立的關鍵期。我們很多父母都感嘆,孩子三歲以後就越來越多不聽話了,就是這個原因。當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就可能將心中的不滿、煩惱,用哭鬧的方式發洩出來。
比如,去超市媽媽沒有給他買想要的玩具,想要再看一集動畫片的心願沒有得到滿足,還想和小朋友在外面多玩一小時可天黑了媽媽必須要他回家……而且,父母越不讓步,孩子越是不聽話,越是大哭大鬧。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我們需要和孩子共情,並溫柔而堅定地堅持規則。如果孩子每次反應都很強烈,我們就需要反思一下,我們給孩子立的這個規則是不是合理,操作性是不是強。越小的孩子,越要把握好立規矩的彈性原則。
3歲以後,也正好是孩子開始交朋友的時期。在和小夥伴一起玩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會產生衝突。有衝突,孩子哭鬧也就不可避免了。有的孩子會因為被欺負而委屈地哭,有的孩子因為身體受傷而傷心地哭,還有些在衝突中佔優勢的孩子也可能會因為父母訓斥而不服氣地哭鬧。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經常會遭受到挫敗感,比如一心想要搭好的城堡最後坍塌了,努力堆好的雪人融化了……當他不能用語言把這種失望、沮喪的情緒表達出來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哭。
那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我們的接納,對他們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給予接納。同時用語言將他的心情描述給他,比如「你一心想搭好的城堡倒了,你感到很失望。」讓他慢慢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和孩子玩「猜情緒」的遊戲。我們可以用一組小紙片畫上不同的表情,讓孩子猜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表情,如果出現這個表情可能正在產生什麼情緒。如果孩子識字了,還可以再用另一組小紙皮寫上各種情緒的文字(生氣、沮喪、憤怒、高興等),讓孩子將情緒圖片和對應的文字表達放在一起,並且說明為什麼這麼做。
教孩子認識和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有助於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如果在和同伴玩耍的過程中,孩子能夠說出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也可以避免很多衝突,讓孩子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更受歡迎,更富有魅力。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爸媽大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