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佛教敬茶的禮儀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做任何事情都以禮為先,中國是茶的故鄉,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有著嚴格的敬茶禮節。中國人習慣以茶待客,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比如,請客人喝茶,要將茶杯放在托盤上端出,並用雙手奉上。茶杯應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邊談邊飲時,要及時給客人添水。客人則需善“品”,小口啜飲,滿口生香。茶藝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禪茶是寺院僧人種植、采制、飲用的茶,在古時為少林寺日用之常物,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茶講究將正氣溶入感恩中,將清氣溶入包容中,將和氣溶入分享中,將雅氣溶入結緣中,其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文化內涵

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禪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淨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脫俗。

與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說與修行佛陀的教誨“八正道”一致。因為泡茶時,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度,也類似於坐禪修行法。有句話說:“茶禪一味”即喝茶和修禪是一個味道。

與六和敬

禪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須要做到身業清淨,和睦相處,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須做到互相包容。

口和無諍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須要做到語業清淨,即說話的語氣,要謙和禮貌,悅耳可愛,不宜惡口粗聲,引人不快,以致發生爭吵的事件。

意和同悅

心是一切行為、語言的基礎。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學調伏自心,以出離心解脫煩惱,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無量心廣度眾生。

戒和同修

戒是無上菩提本。戒是定慧二學的根本,戒律乃是維持教團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極止惡和積極行善,只有遵守了禪茶的儀規才能更好的進入“禪茶一味”的境界。

見和同解

知見決定一個人或團體的走向與成敗,佛教最重正知正見。但隨著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發展,不同宗派傳承發展出各自的知見,佛弟子宜全盤了解,互相包容。而作為禪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應該抱著一個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目的。

利和同均

大家所獲得的利益,包括財利和法利。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必須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發生利害沖突,或養成營私肥己的惡習,不能使教財成為公產,致引起爭權奪利的糾紛,會影響到教團的破產。不僅大家一起品嘗禪茶甘露而且還要分享禪茶帶給大家的法喜。

禪茶與雅

古今茶人無不以品茗談心為雅事,以茶人啜客為雅士,“雅”對中國茶文化影響最深。禪之精神在於悟,茶之意境在於雅,茶承禪意,禪存茶中,把茶的內在精神體驗用語言和藝術表現出來就是“雅”,而“雅”所蘊涵的茶的無限 “真諦”是需要“吃茶去”才能體驗的。而作為“禪茶一味”的禪茶必須是傳統的茶之雅與對佛法的領悟的有機結合。

禪茶茶道----基本程序

1.禮佛──焚香合掌;

2.調息──達摩面壁;

3.煮水──丹霞燒佛;

4.候湯──法海聽潮;

5.洗杯──法輪常轉;

6.燙壺──香湯浴佛;

7.賞茶──佛祖拈花;

8.投茶──菩薩如獄;

9.沖水──漫天法雨;.

19.洗茶──萬流歸宗;

11.泡茶──涵蓋乾坤;

12.分茶──偃流水聲;

13.敬茶──普渡眾生;

14.聞香──五氣朝元;

15.觀色──曹溪觀水;

16.品茶──隨波逐浪;

17.回味──圓通妙覺;

18.謝茶──再吃茶去。

禪茶茶藝還是最適合於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茶藝,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煩惱,拋棄功利之心,以平和虛靜之心,來領略“茶禪一味”的真諦。

蓮步入場

在平和優雅的佛樂聲中,住持師和大師兄、二師兄、兩位沙彌尼身著佛裝,穿海青,披幔衣,輕移蓮步,進入禪房。眾尼拐彎走的是直角,佛家認為無方不圓,要修到功德圓滿,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禮。行走坐臥,皆有佛理。

1. 禮佛:【焚香合掌】進入禪房後按次序站於拜墊前,住持師到供桌前,右手持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後,將香在燈上點燃,二指夾香,雙手頂禮,心中默念:弟子恭敬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頭點繞小圈,焚香行禮。表達虔誠之意。

焚香之後再拜佛,兩足呈八字站好,曲膝彎腰,右手按於拜墊中央代表佛,左手按於拜墊左上方代表法,右手從中央移至右上方與左手並齊,兩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蓮花掌,五體投地,心中想著為眾生接福接壽,左手接福,右手接壽。收掌虛握,手心向下,心想將福壽施於眾生。古時的五福為長命、富貴、健康、道德、和平。禮佛三拜,為眾生祈求福壽雙全,與中國茶德的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相處、敬愛為人一脈相承,意蘊相通。同時播放《贊佛曲》、《心經》、《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樂或梵唱,讓幽雅莊嚴、平和的佛樂聲,像一只溫柔的手,把人的心牽引到虛無縹緲的境界,使人煩躁不寧的心平靜下來。

普施甘露

住持師到供桌前,合十行禮,取淨杯上一柱香點燃,擺放於供桌。右手持淨杯繞香三匝,左手仰豎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於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於杯上,豎二指靠杯邊,走到拜墊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寫佛字,在左手腕處寫佛字,並用柳枝蘸水點灑。然後長跪拜墊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中、右點灑甘露。再繞四周向四方普灑甘露。佛教教義含普施甘露,普渡眾生。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悟之佛,而迷與悟,惑與覺,只在吾人方寸之間。而茶也古稱甘露,先苦後甘,其滋味在於自我品嘗,而難以明示。可見茶佛一理,茶佛一味很有道理。

2. 調息:【達摩面壁】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的故事。面壁時助手可伴隨著佛樂,有節奏的敲打木魚和磬,進一步營造祥和和肅穆的氣氛。

禮佛三拜後,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便要打坐參禪入定。禪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禪是靜慮之意,定是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坐禪要半跏趺而坐,頭背正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且“過午不食”。茶葉性淡,醒腦提神,利於佛教修練禪定。所以佛家把茶葉稱為“神物”,歷來倡導飲茶,達到止息雜慮,安靜沉思,靜心自悟。

主泡者應指導客人隨著佛樂靜坐調息。靜坐的姿勢以佛門七支坐為最好。在佛樂中保持這種靜坐的姿勢10-15分鐘。靜坐時應配有坐墊,坐墊厚約兩、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燒佛】在調息靜坐的過程中,一名助手開始生火燒水,稱之為丹霞燒佛。據記載丹霞天然禪師於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燒火取暖。寺中主人譏諷他,禪師說:我焚佛屍尋求舍利子。主人說:這是木頭的,哪有什麼舍利子。禪師說:既然是這樣,我燒的是木頭,為什麼還要責怪我呢?於是寺主無言以對。“丹霞燒佛”時要注意觀察火相,從燃燒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輝煌。

在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禪定之時,沙彌尼即做泡茶的准備工作,脫去幔衣、海青,只留小衣,便於操作。按照佛教的習俗,將衣服整齊有序地折疊起來,放於墊上,默念“阿彌陀佛”,虔誠認真。然後淨手,不僅為了衛生,也是一種禮貌。

兩沙彌尼擺放好茶幾。二師兄為主泡,兩沙彌將茶具放在二師兄茶幾上,然後生火燒水。二師兄溫壺燙杯,注入茶海,靜心分茶,將茶三次分撥,置於壺內,默念“阿彌陀佛”。接著以“銀河落天”手法注水入壺,然後以“菩薩點化”和“普渡眾生”的妙法沖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佛”的含意。

4.侯湯:【法海聽潮】佛教認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 從小中可以見大,從煮水候湯聽水的初沸、鼎沸聲中,人們會有“法海潮音,隨機普應”的感悟。

5.洗杯:【法輪常轉】法輪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洗杯時眼前轉的是杯子,心中動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潔淨無塵;禮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潔淨無塵。在轉動杯子的手法洗杯時,或許可看到杯轉而心動悟道。

6.燙壺:【香湯浴佛】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四月初八佛誕日,七月十五的恣日,這兩天都叫“佛歡喜日”。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僧侶及信徒們要用香湯沐浴太子象(即釋迦牟尼佛像)。用開水燙洗茶壺稱之為“香湯浴佛”,表示佛無處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賞茶:【佛祖拈花】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借助“佛祖拈花“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葉。

8.投茶:【菩薩入獄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了救度眾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薩表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投茶入壺,如菩薩入獄,赴湯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萬民精神,如菩薩救度眾生,在這裡茶性與佛理是相通的。

9.沖水:【漫天法雨】佛法無邊,潤澤眾生,泡茶沖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頂”,由迷達悟。壺中升起的熱氣如慈雲氤氳,使人如沐浴春風,心萌善念。

10.洗茶:【萬流歸宗】茶本潔淨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塵不染。佛教傳到中國後,一花開五葉,千佛萬神各門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徹, “萬流歸宗”,歸的都是般若之門。般若是梵語音譯詞,即無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蓋乾坤】惠泉禪師曰:“昔日雲門有三句,謂涵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流句”。這三句是雲門宗的三要義,涵蓋乾坤意謂真如佛性處處存在,包容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真如妙體,在小小的茶壺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禪機。

12.分茶:【偃溪水聲】據載有人問師備禪:“學人初入禪林,請大師指點門徑。“師備禪師說:“你聽到偃溪水聲了?”來人答:“聽到”,師備便告訴他:“這就是你悟道的入門途徑。”禪茶茶藝講究:壺中盡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細聽偃溪水聲。斟茶之聲亦如偃溪水聲可啟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眾生】禪宗六祖慧能有偈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菩提是覺悟,薩陲是有情。所以菩薩是上求大悟大覺──成佛;下求有情——普渡眾生。敬茶意在以茶為媒體,使客人從茶的苦澀中品出人生百味,達到大徹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稱之為“普渡眾生”。

敬茶的順序是先敬佛、再敬師,然後獻賓客。第一杯敬佛、敬法,第二杯敬師、師兄。佛教講究功德圓滿,主張清心寡欲,明心見性,品茶悟道。敬師之後,沙彌尼將茶奉獻給各位來賓,賓客接茶時,端坐平視,雙手合十,行合十禮,不需用手去接茶。茶放桌上要等住持舉杯示意,才可端杯品嘗。心靜平和慢慢細品,徐徐入口,才能品出其味,領略情趣。佛茶品茶講究寧靜清逸的情趣,不僅僅是感觀上的享受,而且也是精神上的建樹。

14.聞香:【五氣朝元】“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佛教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五氣朝元即做深呼吸,盡量多吸入茶的香氣,並使茶香直達顱門,反復數次,這樣有益於健康。

15.觀色:【曹溪觀水】曹溪是地名,在廣東曲江縣雙峰山下,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寶林寺,此後曹溪被歷代禪者視為禪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禪法。《密庵語錄》載:“憑聽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內苑春。”觀賞茶湯色澤稱之為“曹溪觀水“,暗喻要從深層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時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長”。

16.品茶:【隨波逐浪】是“雲門三句”中的第三句。雲門宗接引學人的一個原則,即隨緣接物,去自由自在地體悟茶中百味,對苦澀不厭憎,對甘爽不偏愛,只有這樣品茶才能心性閒適,曠達灑脫,才能從茶水中平悟出禪機佛禮。

17.回味:【圓通妙覺】圓通妙覺即大悟大徹,即圓滿之靈覺。品了茶後,對前邊的十六道程序,再細細回味,便會:“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圓通妙覺,萬裡雲托萬裡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薩頂時,曾寫過一聯:“性相真如華海水﹐圓通妙覺法輪鈴。”這是他登山的體會,稍做改動:“性相真如杯中水;圓通妙覺烹茶聲。”即是品禪茶的絕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們自身的心底。

要細心品茶之後,沙彌尼按順序收杯。陸羽《茶經》中說:飲茶者,應是 “精行儉德之人”,佛教也規定“五戒”、“六度”,推崇精神的修養和生活的簡朴,貫穿在茶文化和佛教文化之中。

18.謝茶:【再吃茶去】飲罷了茶要謝茶,謝茶是為了相約再品茶。“茶禪一味”。茶要常飲,禪要常參,性要常養,身要常修。“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在欣賞享受完禮佛茶的意境和甘苦之後,住持師和眾沙彌尼要向佛問訊、向賓客問訊,然後按順序退場。希望禮佛茶以獨特的魅力,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和無窮的回味。

( 溫杯 )瀹茗先沐器,香韻凝杯中。“滌盡凡塵心自清”品茶的過程是茶人洗滌自己的心靈的過程,烹茶滌器,不僅洗滌茶具上的塵埃,更重要的是洗滌茶人的靈魂。浮雲出山者,輪菌然;輕飆拂水者,涵澹然。一壺清泉,一爐炭火,水火相濟,陰陽相博,相互協調於天地間,促進天地萬物的和諧。對於林清玄而言,“茶”代表著“人與世界的和諧”,“‘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這就是喝茶的最高境界,達到‘天人合一’,這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狀態。”

(納茶)蘇東坡有詩“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將茶傾置杯中,如請佳人輕移蓮步登堂入室,滿室生香。茗外清風移月影,壺邊夜靜聽松濤。

(潤茶)洗茶之禮自古有之,作用有二:一為去塵;二為醒茶,也稱潤茶,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禮儀及茶道精神。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豈如君子有常德,不改舊時香味色。

(泡茶)和,是我國茶禮的主要內涵,儒家把這種思想引入中國的茶禮,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中國茶德 “廉、美、和、敬” 也無一不體現著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 

,提倡推行清廉,勤儉育德;,指茗品為美,共聞茶香,共賞美味,共敘友情,康樂長壽;和,要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系;,要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淨水甘。

茶,在中國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人們人際交往的媒介,生活的知己。“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是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茶,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有著深遠渾厚,博大精深的文化蘊力。小小一杯清茶,把你我緊緊聯系在一起;小小一壺清茶,也融進了我們濃濃的情誼。

塵慮一時淨,清風兩腋生。客至心常熱,人走茶不涼。只緣清香成清趣,全因濃釅有濃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