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孩子的性格由內向變外向,還不如直接毀掉!

世界上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內向的人。

在絕大多數家長的觀念裡,認為外向的孩子善於交際,熱情主動因此更容易成功,也更討人喜愛受人尊重。

而內向的孩子由於內斂,待人含蓄拘謹,缺乏自信與行動的勇氣;喜歡安靜獨處的生活,沒有迫切改變自己的願望。

因此出於擔憂,很多父母便嘗試強行改變孩子與生俱來的人格傾向,把內向變成外向。這樣才能獲得快樂和成功,才能與周圍的人更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事實上,這些“偏見”都來源於自身的無知。孩子喜歡獨處並不等於孤單寂寞;說話少並不意味與別人的溝通程度就會淺薄。

“高冷”和“退縮”,只不過是內向孩子獨有的保護方式,可以使自己更有精力去完成其他重要的事情,去平衡外部世界和內在的感受。

曾經有一項研究調查發現,性格外向與內向最大的區別在於:外向者善於表達,但是不擅長積累,善於溝通卻不善於思考。

外向的學生上課有些坐不住,還沒等老師說完就開始交頭接耳,缺少對環境氣氛的敏感性。他們追求認知的廣度,做事不拘小節,容易分心,本能“先利後弊”的外向者更容易接納新事物。

而內向的學生總是第一個搞清楚規則和意圖的,安靜的傾聽老師講解,在行動之前會認真而謹慎地判斷。他們更追求認知的深度,比較注重細節,做事相對專注能持之以恆。

有數據顯示,社會上64%的成功人士都存在內向型人格,例如:激勵大師卡耐基、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和居裡夫人、微軟老闆比爾·蓋茨、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等都是內向者。

這是因為他們具備獨有的優勢和意義——獨處是創造力誕生的關鍵。當他們置身安靜的環境中,內向者最能感覺到別人的存在——敏銳與敏感。

同時,他們具備堅強的韌性,強大的思考能力,持久的耐力和專注,強烈的上進心,以及在內省和獨處中獲取力量的能力。

所以,在情緒自控方面,內向的孩子普遍好於性格外向的孩子。

2

正如《內向者優勢--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獲得成功》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人只有發展好內向的力量,做到內外兼修,外向的個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成為一個成功有魅力的人。 ”

所以,要想讓內向孩子脫穎出來,改變的不應該是性格,而是遵循他們的個性與特點,由內而外的消除壓力。

  • 培養孩子的內在美

父母要向孩子強化內在修養的重要性,根據孩子的認知深度,挑選一些美文讀物,在周末休息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閱讀。

如果父母引導得好,他們很容易沉下心,努力學習充電,提升自己內在的人格魅力。

當孩子發表意見或回答問題時,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從而規避性格上的弱點,把孩子的優勢發揮出來做最好的自己。

而不要過分在意一個人的外在情感表達和為人處世的方式。

  • 提升孩子的溝通技巧

孩子與人溝通障礙的原因,並不是害怕說話本身,而是開始說話之後不知道如何繼續對話和避免冷場。

因此,教孩子如何與人面對面溝通之前,可以先讓他收集一些有趣的話題常備心中,積累的越多,越不懼怕冷場。

在聊天過程中,多關注對方在說什麼,少關注自己想表達什麼。先做一個聆聽者,這樣別人對你的好感會快速加深。

帶有明確目的進入對話。比如初次見面想了解對方,就不要說擔心其他問題,也不要說其他不相關的問題,把所有心思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解這個人上。

暑假期間可以帶孩子外出實踐,比如參加辯論,夏令營,一方面可以訓練說話技巧,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孩子,克服公共場合說話的情緒恐懼。

  • 懲罰孩子要有尺度

從心裡承受能力來講,內向者要比外向者內心更堅強。

他們在犯錯後,一般會不說話,不多解釋。他們知道自己的辯解沒有過大用途,相反會越描越黑。

所以,父母在採取懲罰措施時,要結合性格特點,要有度:一定要在不傷及自尊的前提下,達到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承擔後果的目的。

以此培養孩子判斷對錯的能力,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是要承擔相應後果的,而不能人為地剝奪他承擔責任的機會。

性格的內向與外向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卻各自存在於兩個平行且極端的維度裡。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努力做自己,汲取個性的力量來實現世界的平衡。

內向的孩子,他們自己的世界,就已經足夠豐富和精彩。父母如果強行使內向者去適應外向的世界而對自身進行否定,不僅終究會以失敗告終,甚至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困擾和傷害。

點擊查閲更多文章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