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女博士放棄高薪,遠從繁榮香港到農村災區花費9年改造危樓…看似土到掉渣蓋法竟獲聯合國大獎!

名校女博士放棄高薪,遠從繁榮香港到農村災區花費9年改造危樓…看似土到掉渣蓋法竟獲聯合國大獎!

建築的美學,從根本上來講,是為了肯定人的存在。

小編記得,這句話的初衷,是為城市所準備的。但萬麗這個從香港來的姑娘,帶著最先進的思想,揮別燈光下的大城市,扭身去了人跡罕至的小山村。

因為小山村、農村、城市,不管哪裡的人,都需要被肯定、被關注。

「學建築的時候,覺得以後應該是一個設計師,在設計院裡做模型,推敲方案,特別高大上的樣子。」

誰知道,前腳還在香港看車水馬龍的萬麗,一轉身卻跑到了四川偏遠的攀枝花小村莊,皮膚曬得烏黑油亮,每天戴著大草帽,穿著一雙繡花布鞋在村子裡走街串巷......

原先想像中的酷酷設計師模樣,瞬間變成戴著草帽、土土的樣子。小編看到她的第一印象,這就是一枚「村婦」嘛。 「這畫風好像是有點跑偏了。」萬麗哈哈一笑。

誰會想到,這個曾經扛大米都嗷嗷叫的姑娘,卻在農村蹲點9年,就為了那個外人不理解的偉大事業——和村民一起造土房子。

「這年頭誰還住土房子啊,只有那種特窮特偏遠的地方的人,他們沒辦法才住土房子,以後他們有錢了肯定會修磚房的。」 可別小瞧這小小的土房子,它可是擊敗全球十多個國家的項目,斬獲聯合國大獎、香港的環保建築大獎、國際生土建築大獎的「明星款」。 惹得蓋了磚房的人家後悔不迭:「早知道就不蓋磚房了,這土房子比磚房好多了!」

「我原本想打敗老爸,結果沒出校門就差點被『甲方爸爸』打敗,幸虧在村莊裡發現一片新天地」

而這個以「將土房子打造成明星」為使命的設計師就是萬麗,一個七年級生的女孩。 打小生長在貴州的萬麗,有個學機械的老爸,所以總是有機會在書桌一旁看老爸畫圖紙,耳濡目染之下,也愛上了畫畫。

「可老爸是個暴脾氣,每次犯錯他都會爆炸給我看,小時候我非常怕他。」

她的脾氣也隨父親,特別倔:「我的成長就是和老爸鬥爭的過程。贏過他,我就能變得強大自由,輸給他,我就被炸飛。」 或許,長大後和老爸一樣畫起了工程圖紙,大概和「想打敗老爸」有點關係。

萬麗上大學時畫的建築圖紙

結果,上大學沒多久,她卻差點被「甲方爸爸」一句話給打敗了。 事情是這樣的,她原本想著和身邊的同學一樣畢業後當個建築師,憧憬著用設計改變世界,就早早去設計院實習了。 那天,她恰巧看到兩位設計師在講某個售樓部設計方案,甲方聽完後,只烙下一句話:「這個圖紙你聽我說,要做售樓部的話,就找一個你覺得最喜歡的售樓部,然後照著它做一個就行了。」

萬麗被嚇到了。

「有朝一日,千萬不要讓我也坐到那個位子上。」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後來,萬麗讀研的時候,就放棄了好的設計院,轉身跑去參加一些農村的建造活動,做做志願者。

看起來,挺不務正業的。

結果,卻發現整個世界都被打開了,「比起設計氾濫的城市,農村這裡或許更需要我的設計」。

機會一個接一個地來,萬麗特別機緣巧合地認識了有名的香港建築師和教授吳恩融,並且有幸拜入他門下,成了他的博士生。 而此時的她,並不知道未來將接觸到的一個項目,可能會改變她的人生軌跡。

「我告別香港的繁華,和一幫村民造土房子曾被人說土得掉渣卻斬獲聯合國大獎」

那是一個農村災後重建項目,位置在四川攀枝花一個小村莊馬鞍村裡。

2008年8月的時候,這裡發生了一次地震,把村民的家都震塌了。

從村裡通向外界要過一條河,可河上唯一的橋也被沖毀了,所有人只能這樣過河,重建家園的材料也沒法運進去,工期一再延後,村民們就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棚屋裡,風吹日曬。

這很棘手啊。 最開始,萬麗他們也無從下手,就走街串巷地做起了調查,發現隔壁村因為交通條件好,已經開始重建家園了。

不過馬上發現各種問題,比如:按重建標準造出的磚房面積很小,只有七十幾坪,而且一個挨著一個,村民的院子也沒了,菜園也沒了...

就是建好這樣一個小房子也要10萬塊(約台幣45萬元)左右,政府的補助只有2萬塊(約台幣49萬元),村民要重新住上房子還得貸款。

還留下個後遺症,村民原本居住的土房子震後成了危房,拆了之後廢料也沒地方放。

「為了安全,我們就必須徹底拋棄土房子嗎?能不能找到個經濟又節約的法子,還村民一個安全、舒適、漂亮的家呢?」

後來逛村子時從一些老人的那裡打聽到土房子原先還是有抗震功能的,玄機就隱藏在土料和木樑木柱裡。

不過,村子裡的年輕人都進城打工,這種老技術也就很少有人學了,漸漸地,造出的土房子就越來越來越不講究,抗震性也沒保障了......

這樣看來,與其讓房子重生,還不如讓造房子的技術重生!

以前,這裡居住的村民會往土料裡摻和進沙子、石頭,造房子時加一些木樑和木柱子,都能讓房子更堅固,牆體更結實。

萬麗他們發現,在原先的老法子上稍作改變,就能造出抗震的土房子,於是,就有了這些建築圖紙。

因為造這樣的土房子90%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所以成本也特別低,村民完全可以承受。

「終於不用貸款蓋房了!」

全村家家戶戶的青壯年戴上草帽,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造房子。

往土牆裡摻上黏土,沙子,草筋,然後壓實。

災後廢墟裡的材料獲得重生,變成了更堅固的牆體,這大概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牆體裡邊除了土,還會加入木樑、木柱、鋼筋,作為房子的骨架,為了更堅固。

「我們不想給他們一個標準化的樣品屋,而是教會他們一套靈活的技術,這樣他們就能夠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建房子,不過技術方面,我們會負責跟蹤和指導。」萬麗說。

學會這個技術之後,短短4個月,33戶家庭就完成了家的重建。

遠遠看上去,是這樣的。

沒有磚房的千篇一律,而是千姿百態,跟身後的山和天空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房子有了,好像還不夠,相比起城市,這裡的公共設施太匱乏了。」

於是,就有了這個村民活動中心。

這個看上去設計得有點像福建土樓的公共地方,2009年4月設計圖紙才定下來,這回萬麗也沒有請施工隊,她打算和村民一起造好它。 「我想讓他們真正地參與到造房子裡來,這樣他們不僅親手重建家園,還學會了造房子的技術,有朝一日還可以把它成謀生的一個技能,賺到一些錢。 」

萬麗說:「授人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不過中間過程卻非常曲折。

「因為交通太不方便了,幾乎所有材料都是現取現用。比如宅基地的石頭是村民從河床裡撿回來的,木料也是從附近村子裡回收來的。夯牆用的是當地的土,只往裡邊摻了很少的石灰和水泥,為了提升牆體強度。」

這些工作大多是靠人力完成,夯牆、挑土,打樁......

因為村民不是專業施工隊,造房子的時候,萬麗總是細心地講該怎麼做,一臉和氣。

但有時候遇到村民不按照專業標準來,萬麗也會黑下臉來,把醜話說在前頭。對這個「女包工頭」,村民是極喜歡又有幾分害怕。

萬麗卻特別佩服他們的民間智慧,比如攪拌土料的時候,因為沒攪拌機只能用鋤頭手工攪拌,正犯愁的時候,一個村民提議用耕地的鬆土機拌土,才實現了半機械化。

連著幾個月在工地和村民同吃同住,讓汗水浸濕了衣背,皮膚曬成了碳,那年6月,萬麗終於看著土房子從圖紙變作現實,心裡也是挺有成就感的。

至於為何設計成環形,是因為「當地的村民主要是傣族和彝族,全村人特別喜歡在節日圍成一個大圈跳舞,這樣的院子,能讓他們過節的時候聚在一起跳跳舞、唱唱歌、來場篝火晚會。」

馬鞍村的這些土房子,用極低的成本換來一個新家,與村民們而言,重建後的家不再是冷冰冰,清一色的白牆灰瓦,而是真正重生的家園,有大院子,有熟悉的土磚,木樑。

這些城市人看來「土得掉渣」的房子,擊敗十多個國家的高大上設計,斬獲香港的環保建築大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遺產保護獎,國際的生土建築大獎,成了明星設計。

「為證明土房子也有市場,我又跑去了雲南,幫一對老夫妻造完新家後,我發現,這輩子跟土房子的緣分,暫時是解不開了。」

不過也有人說:「這樣的土房子,不是沒錢、逼不得已,沒人會願意住。等他們有錢了,還是會換回磚房的。」 萬麗不信。 「夯土建築其實優點很多,一來生態環保,土沒有過多加工,而且冬暖夏涼,也有地域特色,造價也特別特別便宜。」

萬麗的倔勁兒上來了,她想證明土房子也是有市場,受人歡迎的。

不久後,她又戴著草帽來到了雲南魯甸,這裡靠近城市,當地居民的家庭條件相對好一些,2014年發生地震之後,大部分人家都蓋起了這樣的磚房,除了一對老夫妻。

「當地村民修磚房都是用了貸款的,老爺爺老奶奶實在是沒有能力修新房子,所以一直住在旁邊的棚子裡。」

一塊布,幾張桌子,鍋碗瓢盆堆在一起,就是爺爺奶奶的家。

這次萬麗打算造的建築是土房子2.0版本,土的配比和框架結構都做了改良,為了驗證能不能抵抗地震的摧殘,她還專門做了個振動台實驗,結果是完全滿足八度設防的要求,通俗單說,這房子耐震。

當你走進這個為老爺爺老奶奶造的新家,你會發現房子的主體部分是土夯牆。

搭配木樑,整個空間非常寬敞,設計感體現在房子中間的狹長半室外空間,順著黃色木門進去就是了。

老爺爺喜歡編竹筐到市場上去賣,如今,一到夏天,他可以在這裡吹著穿堂風,慢慢編織竹筐。

老奶奶喜歡刺繡,經常坐在明亮的過道裡繡花,陽光從窗戶灑下來,這畫面特美。

而冬天也不用犯愁,這樸素的屋子裡邊,屋頂有隔熱層,還有吊頂,窗戶和玻璃都是雙層的。

冬天的時候,老兩口擺上小板凳,在這裡編籃子,邊聊天邊曬天陽,完全不用擔心冷的問題。

而屋子的外邊,成了一個小院子。

這個是老夫妻自己設計的,他們平時喜歡種種菜,乘乘涼。

心目中理想的院子,就是栽幾棵樹,有個菜園。爺爺奶奶終於不用擠在破帳篷裡了,對萬麗來講,這份心情比給地產公司做N個樣品屋都要開心。

這樣一個樸素的土房子,吸引來很多人參觀,不少人從城市裡來的人,也說想要蓋一間這樣的房子。

更多的是各種村領導過來說:「我們村要做改造了,可以幫我們設計一下嗎?」

看來,很長一段時間,萬麗和土房子的緣分是解不開了。

 不久前,一句「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生活」徹底攪亂了都市裡一顆顆浮浮沉沉的心。

而這個身處繁華的七年級生女博士後,卻選擇了告別香港,來到幾乎與世隔絕的村莊,想用設計抹平這些受過創傷的地區和村民心裡的傷痕,用房子給需要幫助的人以溫暖。

小編一直認為,再漂亮、再有設計感的房子只是載體,真正寶貴的是裡邊裝進的時光和情感。

就像萬麗說的:「人才是建築裡的主角,這些土房子雖然不是特別華麗,也不是特別搶眼,但是它乾淨整齊,有它的秩序,它們是安全的,舒適的。

背靠著大山和綠樹,低頭能聞到青草和泥土的氣息,抬頭看得見陽光和天空,好像一個永恆的依靠一樣,守護著住在房子裡的人。」

本文經過授權請勿轉載,看更多文章請到 ptt01.c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