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花蓮太魯閣 飽覽懸崖峭壁之美

【大紀元2017年11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雅雲綜合報導)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以其高山及峽谷最負盛名,尤其是中部橫貫公路太魯閣至天祥一帶,沿著立霧溪的峽谷風景線而行,觸目所及皆是高聳插天的陡峭岩壁、斷崖、峽谷、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景色雄偉壯麗。

太魯閣國家公園地跨花蓮、南投及臺中,面積達27萬公頃。國家公園內有合歡群峰、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羊頭山、畢祿山及奇萊連峰等27座台灣百岳奇峰。從太魯閣口到文山間,瀑布相當多,最著名的要屬白楊瀑布、銀帶瀑布、長春瀑布、綠水瀑布等。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東西橫貫公路入口。(張雅雲/大紀元)

長春祠

長春祠位於太魯閣峽谷入口不遠處,祠內供奉著為興建中橫公路而殉職的225位築路英雄,祠旁的湧泉由山壁間傾瀉而下,形成白絹飛瀑,為中橫公路著名的「長春飛瀑」。

長春祠為中橫公路著名的「長春飛瀑」。(張雅雲/大紀元)

綠水合流步道

綠水合流步道位於中橫公路172公裡處,這段古道原是合歡越嶺道的一部份,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整修為綠水步道,保留了大部分古道的路跡,全長約2公裡,路徑寬約2公尺,入口處於「綠水地質展示館」左側,景觀及生態皆相當豐富,站在斷崖上,可俯瞰立霧溪谷與綠水河階。

綠水合流步道全線平緩易行,是條老少皆宜的景觀步道。(張雅雲/大紀元)

站在綠水合流步道斷崖上,可俯瞰立霧溪谷與綠水河階。(張雅雲/大紀元)

慈母橋和蘭亭

慈母橋位在中橫公路約173公裡處,位於立霧溪與其支流荖西溪的匯流處,立霧溪流經此地,有幾近九十度的大轉彎,溪谷有美麗的大理石紋理景觀,自古是花蓮八景之一的「太魯合流」所在。

紅色的慈母橋是座斜張鋼橋,長136公尺,寬9.9公尺,整座橋以大理石為護欄,橋頭有一對大理石石獅坐鎮,氣勢宏偉。慈母橋西側橋頭有顆「青蛙石」,石上有一座「蘭亭」是蔣經國先生為了紀念母親所建。

Waving goodbye from Cimi pidge

紅色的斜張鋼橋「慈母橋」和青蛙石上的「蘭亭」。(Alexander Synaptic/維基百科)

紅色慈母橋橋頭有一對大理石石獅坐鎮。(張雅雲/大紀元)

九曲洞和燕子口

燕子口和九曲洞,是太魯閣峽谷最著名的自然奇觀,也是峽谷最窄的兩段。

九曲洞步道入口位於中橫公路174.5公裡處,原本是中橫公路舊道,民國85年九曲洞隧道開通,讓車輛行駛隧道,原中橫路段則改成人行步道,全長2公裡的步道緊倚著高山深壑,向下俯瞰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峙,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驚嘆。除了峽谷之外,大理石岩壁上的斷層、節理、褶皺等地形,以及在峭壁上絕地逢生的岩生植物,都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太魯閣國家公園九曲洞步道。(張雅雲/大紀元)

太魯閣國家公園九曲洞步道。(張雅雲/大紀元)

燕子口步道位於中橫公路 179公裡處,此地向西經靳珩橋,延伸至錐麓大峭壁,長度約1.37公裡,燕子口對岸山壁有許多洞穴,這是「壺穴」,是燕子口最具特色的地形景觀。

壺穴的形成有兩種,一種是地下水的出口,大雨過後,有時還可看到一條一條水柱從岩洞中湧出,這即是「湧泉」。另一種形成的原因是立霧溪水侵蝕出來的。

一般而言,經立霧溪水淘蝕所形成的壺穴,開口幾乎都朝向上游;而地下水溶蝕而成的壺穴,其開口大致都是朝向下游。

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壺穴」、「湧泉」與立霧溪。(張雅雲/大紀元)

清水斷崖

清水斷崖位於清水山東側,自蘇花公路和平至崇德之間,綿延21公裡斷層海岸主要都是以大理岩、片麻岩、綠色片岩所構成,由於岩性緻密,比較不容易崩落,成就這雄偉險峻的斷崖景觀。其中大斷崖尤其險峻,絕壁臨海面長達5公裡,幾近垂直且巨大高差的特殊地形景觀,巍然矗立於臺灣東岸,非常壯觀。

在崇德遊憩據點遠眺清水斷崖與太平洋的壯闊美景。(張雅雲/大紀元)

太魯閣國家公園立霧溪與隧道。(張雅雲/大紀元)

太魯閣國家公園立霧溪與大理石岩壁。(張雅雲/大紀元)

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旁的峭壁上有書法家高逸鴻提的「飛燕迎賓」四字。(張雅雲/大紀元)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岩壁。(張雅雲/大紀元)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吊橋。(張雅雲/大紀元)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