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兒子女婿「當87歲父親靠背」 每半個小時輪流不喊累:爸媽是我們的福氣

9月25日早上10點,羅先生匆匆趕到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CT拍片室,排隊做檢查。他和其他大多數等待的病人一樣,目光時不時就會被走道一角一張移動病床上的一幕吸引過去。

兄弟兩人輪流給父親當“靠背”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兒子女婿一直沒有任何怨言地當著“靠背”,只是偶爾詢問老父親,“枕頭軟不軟?”“你冷不冷?”

坐在床上認真看病歷的老人身材消瘦,頭髮幾乎全白,他的臀部似乎有傷,只能微微側坐。一個穿著白色T恤的健壯男人坐在老人背後,他挺直了自己的腰桿為老人當靠背,背上擱著一個枕頭抵在坐著的老人背上。

為了能夠找到重心支撐身體,男子的雙腿一直抵在病床邊的椅子上。一個比他稍微年長的男子站在老人的病床邊,不時為老人整理被子。

三個人靜靜地,誰也沒有說話,被當作“靠背”的年輕男人一直盯著牆壁,雙手有力地支撐在自己的雙腿上。十分鐘……二十分……將近半個小時過去了,站在老人身邊的年長一點的男子走到老人背後,“慶龍,換得了!”說完,他輕輕扶起老人,讓老人靠在自己身上。

年長一點的男子沒有那麼高,只能雙腿踩在床下的橫桿上,但他也是一動不動,腰背挺直。

“我排隊的半個多小時,三個人就一直這樣。”羅先生昨天回憶,等他做完檢查出來了,老人的“靠背”還在輪換著。羅先生好奇,上前詢問才知道老人叫張鳳油,87歲了,年長一點的男子是他的大兒子,65歲,穿著白色T恤的是老人的麼女婿,49歲。

等到羅先生和一家人聊了許久離開,他才發現從見到這三位起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但兒子女婿卻一直沒有任何怨言地當著“靠背”,只是偶爾詢問老父親,“枕頭軟不軟?”“你冷不冷?”這讓羅先生久久難忘,“特別感動,陪著看病的子女不少,能這樣當'靠背'的,卻不多。”更感人的是,這副靠背加起來已經114歲了。

實際上,看見這一幕的遠不止羅先生和CT室外的其他人,25日當天,西南醫院門診大樓不少人都看見了這三位。

為了能盡快手術,25日當天,張鳳油做了多項檢查,一早,65歲的大兒子張林群和49歲的麼女婿馬慶龍就陪著他等在了CT照片室外,做完CT檢查,兒子和女婿又推著他上了電梯,趕往不同樓層的X光檢查室,一天下來,三人的行程排得滿滿噹噹。

子女們圍坐病床陪老漢吃飯

張鳳油在石柱住院時,每天傍晚,除了一個在外打工的,七個子女中的其他人都會在下班後趕到醫院,一家人把病床圍個滿滿噹噹,陪著張鳳油吃晚飯。

因為9月13日在石柱家中不小心摔倒,87歲的張鳳油臀部附近的骨頭骨折了,需要手術。這段時間,因為傷病,張鳳油不能仰臥,即使躺著,也只能側躺。

26日,是張鳳油在西南醫院住院的第三天,為了盡量讓父親在國慶節前做完手術,大兒子和麼女婿這兩天都打滿了精神,無論要做多少檢查都不喊累,“我爸受了大半個月罪了,看起心疼。”

13號摔倒後,張鳳油在石柱的醫院住了半個月,因為老人有心臟問題,當地醫院遲遲不敢做手術,一家人怕老人再拖著受罪,就在24號把老父親送到了主城。

張家是個大家庭,張鳳油和老伴有7個子女,現在大多還在上班,只有退休的老大和做生意的麼女婿較空閒,“就由我倆來照顧。”晚上,兩人中一人守夜一人回到附近的旅館休息,但白天,一定都會守在老人身邊,“我爸怕寂寞,我們都得陪著。”

26日中午,短短一個小時,馬慶龍和張林群的手機沒停過。最先打來電話的是二兒子張林社,“老漢兒,今天還有那麼痛沒得?沒得事就活動一下手和腦殼,不要一直不動。”大兒子張林群舉著電話到張鳳油耳邊,讓他和電話裡的二兒子絮絮叨叨。

這邊電話還沒接完,女婿馬慶龍的微信語音通話提醒就響了起來,上面顯示的四哥張林舉的名字,“老漢在和二哥說話,精神很好,明天手術。”馬慶龍接起電話,細細回復著父親的病情。

每天中午和晚上,馬慶龍和張林群的電話總會響個不停。父親離得遠,子女們只能靠電話詢問。“要在石柱,晚上就熱鬧了。”張鳳油感慨。

9月13日到24日,張鳳油一直在石柱本地醫院住院,每天傍晚,除了一個在外打工的,七個子女中的其他人都會在下班後趕到醫院,一家人把病床圍個滿滿噹噹,陪著張鳳油吃晚飯。要是有人來不了,也會提前打電話,不然張鳳油一定會等人齊了,再開飯。病房裡,很多病友都說張鳳油有福氣,但是兒女們卻覺得,那是自己的福氣,“爸媽活到快90歲,身強體健,從不給我們添麻煩,他們才是我們的福氣。”

每天晚飯後全家老小一起散步

每天天快黑的時候,張家人就陸續在濱河街集合了,大家一邊走一邊聊家常,只要不加班,沒人會缺席,“有時散完步聊天還不盡興,就回老漢那兒坐坐。 ”

這是張鳳油退休到現在幾十年來,第一次住院,平日裡他和老伴自己住,從不願讓子女照顧。但隨著兩老年紀越來越大,子女們有些擔心,十多年前,幾個子女商量,在石柱縣城濱河街附近給老兩口租了個房子,“那兒離我和三哥近,而且環境也好。”馬慶龍回憶,為給房子選點,一家人商量了很久。

張鳳油很喜歡這個住處,因為離得近,一家人常聚在一起。每天傍晚,“聲勢龐大”的張家散步隊伍成了濱河街一景。兩位老人每天吃完晚飯要出來散步,最開始子女們因為擔心爸媽身體,晚上都會到爸媽家串門,但發現老人養成散步的習慣,幾個子女就自發加入進來。

每天天快黑的時候,張家人就陸續在濱河街集合了,大家一邊走一邊聊家常,只要不加班,沒人會缺席,“有時散完步聊天還不盡興,就回老漢那兒坐坐。 ”

張鳳油喜歡熱鬧,最喜歡的就是全家在一起。幾十年來,老兩口的生日,全家從子輩到孫輩,從兒女到侄子侄女,一大家子60多口人都會聚在一起,沒有一次斷過,“我們兩口子父母都走得早,曉得親情的珍貴。”說起團圓,張鳳油總回想起少年時孤苦的感覺。

為著一家人能團團圓圓,張鳳油夫妻一生都在努力,張林群到現在都記得自己小時候,剛好遇到自然災害,“那會兒我們有三兄弟,媽老漢一個都沒有放棄。”張林群記得,即使只有野菜、樹根,爸媽也會盡量把它們蒸軟,分給三兄弟,“回憶起來,他們幾乎從不吃乾的。”

有了7個孩子,張鳳油最大的願望,就是要他們“好好讀書,做個好人”。7個子女全部都讀完了高中,夫妻倆還養出了一個大學生。

現在,張鳳油老了,也第一次生了重病,“不行了,給他們添麻煩了。”張鳳油的抱歉,聽得兒子和女婿連連搖頭,“說啥子喲,老漢兒,我們全家能好好在一起,就是福氣。”

每每張鳳油因為生病嘆氣,馬慶龍就和他一起商量母親的生日,“那可是全家團聚的大日子。”明年,張鳳油的老伴馬澤英就要九十歲了,全家人老早就計劃起老人的九十大壽,張鳳油格外上心,對於活了近一個世紀的老人來說,壽辰本身已不重要,“團圓才重要,一家人高高興興在一起,是最重要的。”

完整影片傳送門

來源網址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