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發脾氣,才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時候!這樣教育孩子,輕松度過孩子叛逆期

 1 

每次孩子發脾氣,都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趕腳。

但是過來人會用經驗告訴你,孩子發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

小孩子嘛,好哄。

所以很多人,拿“孩子發過的脾氣”是不當回事的。

覺得,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然而發完脾氣後很重要的一件事——溝通和復盤,很多人都忘記去做。

有的時候,孩子正在氣頭上,你轉移注意力之後,他情緒已經平和了,你覺得沒必要再談了。

比如孩子非要買冰棍,你轉頭指給他一只蜻蜓,他看見蜻蜓忘了冰棍,大人自然不再提起。

有的時候,我們用大人的身份迫使孩子隨了我們的願,你覺得既然孩子從了你,就沒必要再談了。

比如超市裡非要買類似的玩具,你拒絕,他大哭,哭完,不再接著要了,你覺得事情不都解決了?

還有些時候,事發時不方便談,但事情過後,你又不知道該從何談起了

比如,小表弟的生日宴上,CC應該把點蠟燭、吹蠟燭、切第一刀蛋糕的機會都留給弟弟,但是她很不甘心,生日宴上、親朋好友面前,她大發脾氣,在座位上悶悶不樂,但馬上被分到蛋糕,她又變得開開心心了。

當暴風雨過去,海面平靜之後,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把它們拋到腦後,甚至假裝這些不愉快從未發生過。

但,如果孩子發完脾氣之後、做錯事情之後、哭過、鬧過之後,我們不去溝通、不去復盤,就等於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2 

不如,讓我們先來預想一下孩子的20年後。

假如一個妻子跟她丈夫的相處模式,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方式,那麼他們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

也許妻子睡前忘記洗碗,第二天丈夫要沖一碗麥片做早餐的時候,才發現沒有干淨的碗可以用,而此時他已經要遲到了,他可能會生氣的不吃早飯就出了門。

又或者,妻子認為周六的上午,丈夫應該抽出時間帶孩子下樓玩一會兒,但丈夫拖拖拉拉找各種借口拖延,妻子搖搖頭,只好自己帶著孩子出去玩。

事後夫妻雙方都不再提起這些事,甚至假裝這些事從沒發生過,繼續其他家庭生活。

但是,這樣發展下去,絕不會是一段健康長久的婚姻關系,裡面會摻雜著各種委屈、不滿。

很多時候,我們只想把一些煩心的小事壓到水面之下,然後好似風平浪靜的繼續前行。

但不幸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如果你以同樣的方式養育一個孩子,那麼就會給他的後半生埋下一個禍害。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發完脾氣,事情依然不算結束。

研究表明,當孩子們學習如何以積極的方式處理沖突時,他們的自信和自尊會增強,並且會成為有創造力的問題解決者,沖突雙方的情誼也會更牢固。

就像在健康的婚姻中,積極應對沖突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等待每個人都冷靜下來,然後回顧發生了什麼。

我們談論它發生的原因,談論各自的感受,以及今後避免的辦法。

也許會有爭吵、也許會有沖突,但是待事情解決之後,我們都知道,彼此的心裡沒留下疙瘩。

對於孩子更是如此,他們跟成人本就不平等。

很多事情,都是大人拍板決定的,他們根本沒有反抗的余地。

 3 

我認識一位朋友,事業有成,兒女雙全,卻總覺得自己不幸福,說起父母都是怨。

他怨父母對兄弟姐妹偏心,怨父母小時候對自己的錯怪,也怨父母的獨斷專行。

往小了說,積下的是怨,往大了說,那就是恨。

雖然看上去埋怨的是父母,但真正耽誤的卻是自己。

如果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種冤不能伸、忿不能平、被拒絕沒有理由的養育之中,那麼長大之後,這些統統就會化為職場裡、婚姻中無盡的委屈。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那些發脾氣的時刻,才是養育孩子過程中最重要的時刻,也是父母教育意思所在的時刻。

而發脾氣之後的溝通和復盤,才是所有教育的終點,也是所有關系修復的起點。

拿CC在小表弟生日宴上發脾氣舉例。

雖然整個後半程她都恢復了正常的快樂狀態,好似這件事已經過去了。

但晚上,她臨睡前,我還是坐到床邊跟她說:

“我們需要聊聊小表弟今天生日會上的事。”

“我不想說”,CC直接蓋住頭。(其實這就說明,在孩子心中,這件事還是一個心結)

“我能拉著你的手嗎?”

“不能。”

“我能握著你的腳嗎?”

“不能。”

“我能摸著你的鼻子嗎?”

“不能。”終於是有了一絲笑意。

“那我能抓著哪呢?”

“你可以握一個手指。”她從被子裡探出頭來,伸出食指給我。

“媽媽之前沒有跟你說過,誰過生日誰就是壽星,他才有壽星該擁有的一切特權,我應該先告訴你的。

他有權利邀請別人跟他一起做這件事,但是我們不能喧賓奪主,那就是搶了他的權利,你過生日的時候,也不想被別人搶走這些事對嗎?”

CC點點頭,說“我不應該那麼做。”

“你覺得你還希望自己沒做過什麼嗎?”我問。

“我不知道。”

“當你用那種聲音、跺著腳跟媽媽說話時,我感覺你不尊重我。”

她低下頭。“對不起,媽媽。”

“你跟我道歉之後,我感覺你尊重我許多了。那你覺得媽媽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嗎?”

“我覺得你不該那麼批評我,因為我也很想點蠟燭、吹蠟燭和許願。”

然後我們討論了等她過生日的時候她就可以做這些事,或者如果等不及明天我們可以假裝她過生日,然後找些蠟燭來玩。

最後,CC在無限憧憬中睡著了。

我知道,這才叫“過去了”。

 4 

捋一捋,其實做好這4個步驟,就能把發脾氣時刻變成可教導的時刻。

  • 等待情緒的平靜

在談論發生的事情之前,確保你和孩子都保持冷靜。

你不能在一個情緒激動的孩子面前講道理。

我們寫過,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是他的情緒腦在主導,理智腦早已退居二線,道理此時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大人也一樣,當壓力荷爾蒙充斥著你的身體時,你還沒有准備好進行冷靜、合乎邏輯的談話。

說什麼都不對的情況下,那就先什麼也別說。

  • 建立肢體接觸

有科學研究表明,

任何愛的觸摸都會觸發催產素的釋放,而催產素會幫助身體進入平靜、放松的狀態。

盡量在孩子發脾氣之後抱抱他,或者牽牽手。

任何能夠表明即便你們之間發生了沖突,但你仍然愛他的身體接觸都可以。

  • 交流和傾聽

這時候的交流一定是雙向的,不是大人一味地說教、推卸責任,你也應該傾聽孩子的感受。

可以問問孩子:“你對發生的事情有什麼感覺?”,並對他的感覺回應,讓他知道你同情他的感受。

  • 表達盡量保持中立

如果你一開始就站在道德高點准備一場審判,那我勸你不如直接放棄。

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宣洩情緒,試試改變自己的語氣和措辭。

用“我”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說話的語氣沒有尊重你時,你可以說,“當你用那種語氣說話時,我覺得你不尊重我。”而不是“你太無禮、太沒教養了。”

只描述實際情況,避免帶情緒。

比如:“你跺著腳,交叉著胳膊,大喊大叫。”而不是說“你像個無賴、潑皮。”

描述事實,但是不含指責。

比如“我看見你午飯之後又打開iPad,我們約好了只在上午看一會兒動畫片。”而不是“我不是告訴你不要玩iPad了嗎,你還玩?”

 5 

每次孩子與我們發生沖突,就像在心靈上出現了一個小傷口。

而我們復盤、溝通的過程,就像是在

清創

會很痛、會很難,但只有這樣,把委屈、傷心、失望、怨恨統統清理出去,我們的傷口才不會感染、不會留疤,我們的心靈才會依然是一片淨土。

同理,也適用於夫妻關系,朋友關系。

所有的悲傷都該有盡頭,

所有的委屈都該有出口,

所有的底線都該有理由,

所有孩子的眼淚都不該白流。

常常能聽到父母感慨:

“孩子是越長越大,但是也越來越不聽話了”

“你的還好啦,我兒子基本都不會怎麼搭理我了”。

從小粘著父母的孩子,跟著父母屁股後面天天喊著”爸爸,媽媽”的孩子,為什麼越大越疏遠父母?到底哪些因素影響了父母和孩子的關系?

孩子叛逆期

其實,隨著孩子成長,孩子的身心都在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個性會更加鮮明,也會更加渴望“自我”得到認可與關注。

在孩子3歲以內,你抱著他,孩子就很快樂的;3-6歲,有了自己很多小想法,特別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講給父母聽,這時候你理解和認可他就非常高興。

到了小學他們已經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更多自己的意願,但往往會受到父母更多的阻撓,然後就是青少年時期……越長大,越獨立,越會彼此發現似乎父母子女間是來自兩個不同的星球一樣,也許這個階段會延續到孩子成長為父母!

0-6歲探索期

在孩子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又有多少父母跟上了孩子的腳步不斷地調整自己呢?

很多父母更擅長於自己的“安於現狀”,一旦孩子和父母關系出來問題,就會用孩子的“叛逆期”到來安慰自己。

孩子叛逆期

除了以上父母沒有跟上孩子身心成長,日常生活的常見的四個原因,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第一.不尊重孩子、踐踏孩子的自尊

孩子從2歲開始,自我意識逐漸成熟,自尊心會越來越強。而正在成長的孩子,內心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自尊心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心理因素。

自尊心是孩子自愛自強的基礎,父母千萬別踐踏孩子的自尊心,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有位媽媽帶著孩子去走親戚,吃飯的時候,孩子想要自己夾菜,可以不小心卻掉到了旁邊阿姨身上,媽媽忙拉著孩子道歉,還大聲訓斥孩子:“笨死了,你看天天多懂事,你就是學什麼都不行,用個筷子都這麼笨!夾菜都不會夾,吃飯你會不會吃!”孩子聽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收到媽媽訓斥後,孩子再也不肯吃菜了,只是不斷扒著碗裡的白飯,任憑媽媽和阿姨給他夾的菜堆成小山,他就是不吃。孩子邊流淚邊抗議著。

孩子吃飯被訓

切記,不要在大庭廣眾下教訓孩子,其實做錯事孩子自己也很難受,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的確做的不好,我們可以給他一個台階下,私下和孩子溝通。

還有些父母聚到一起就開始“比孩子社交”,誇獎對方孩子多乖多懂事,對自家孩子就特別“謙虛”,“我家孩子就不行了,三歲還尿床!”諸如此類。殊不知,如果孩子,無形中就傷害了孩子自尊心!

父母不能把孩子“丑”事拿來宣揚,更不能拿孩子的“丑”事來作為談資。因為這是對孩子自尊心的一種傷害。

因為孩子對自己的名譽很看重,才會小心翼翼的維持別人對他的好評。 因此,我們為孩子“保守”小秘密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關愛。

為孩子保守秘密

第二.父母總是用負面語言傷害孩子

很多父母對孩子好的時候還不錯,但生氣的時候說話口不擇言,脾氣上來就對孩子惡語相加。比如“豬腦子”,“怎麼這麼笨呢?”“整天毛手毛腳”。

如果從小父母對孩子講的都是負面語言,孩子就非常容易和父母有隔閡,同時也會產生自卑感。

父母訓孩子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不亞於身體上的鞭打!因為孩子的自我認知、自我形象是外界對他的評價建立的,語言暴力的威力就像一塊巨大的石頭,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讓她再看不到父母“冬日肩上的雪”,“夏日背上的汗”,再看不見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和努力。

第三.父母只在乎孩子的分數

日本著名商人和田加津說過:“培養好孩子不僅是成績好,還要陶冶人格。”

父母有時候過度關心孩子的分數,除了考試其他一概都不重要。談論的話題永遠是考了多分,排了多少名?而不會去了解孩子是否快樂?孩子學習碰到了什麼問題?

父母非常在意分數

“求學不是求分數”,分數和技能只是孩子才能的其中一部分而已,並不是全部。如果父母像個監工一樣,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往往導致孩子沒有樂趣、沒有愛好、只需要滿足父母給他們設定的人生目標,孩子就會變成一個不會思考和溝通的機器人,這樣孩子怎麼能和父母親近呢?

第四. 對孩子從來沒有寬容,沒有理解。

對待孩子,我們要像對的大人一樣尊重孩子,又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寬容和理解孩子。法律上為什麼18歲才算成年,因為人類大腦中負責情緒的部分在12歲左右達到發育的峰值,而18歲左右這部分就已發育完全。

孩子不管是身體還是大腦,都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在孩子成長的過程,難免會犯錯!我們自己的成長,也是跌跌撞撞,不斷犯錯成長起來了。

我們怎麼能用成人的標准:很成熟、知錯就改、很理性、很獨立,去要求10歲不到的孩子。自己都有做錯事,脾氣爆發的時候,何況是幾歲的孩子?

孩子做錯事,父母該如何處理呢?

第一步要做的不是賠禮道歉,而是父母先疏導好自己的情緒,不至於直接爆發職責孩子。

第二步:理解和寬容自己的孩子。

第三步,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處理錯誤和承擔責任。

第四步.讓孩子明白錯誤並寬慰孩子。

如果父母從來對孩子沒有理解、沒有寬容,孩子們就一直生活在一種很緊張的狀態裡,不敢做錯事。孩子很怕父母,親子關系怎麼會好呢?

最後,感謝智慧的你,在孩子內心深處懂她的媽媽永遠都是100分!一起學習,陪伴成長!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