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不同,偏要強融

前幾年,流行過這樣一種觀點: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你也一定聽過這樣一段話:不要做廉價的自己,不要一廂情願去迎合別人,趁陽光正好,趁微風不噪;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一切該來的總會來。

濃濃的雞湯味,治好了許多所謂的“社恐患者”,讓他們仍舊能夠安心舒服地待在自己的小圈子裡。

可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抱著“佛系”的心態,順其自然,相信自己足夠優秀的了以後,優秀的圈子自然會向自己敞開大門。

現實生活中,哪有這麼多的水到渠成,你固守原地,和自己暗自較勁,圈子卻不會等你。

你成長的速度,永遠趕不上一群優秀的人聚在一起共同進步的速度。

楊超越:圈子不同,偏要強融

楊超越:圈子不同,偏要強融

我們每個人在上學的時候,都被家長偷偷告訴過這樣一句話:要經常和XX一起玩。

XX就是老師家長口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於是你和他一起上下學,一起過週末,週末本來想睡個懶覺的你,被“別人家的孩子”拉去了圖書館。

你漸漸發現,要想跟上他的腳步,是那麼累,好在那時的你,還沒聽過“圈子不同,不必強融”的道理,也漸漸成了自律、勤奮的人。

是啊,想融入一個不同的圈子,要做出的改變是那麼多,讓人那麼累。

從全網黑到現在被奉為錦鯉,楊超越終於成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小偶像,而曾經的楊超越像極了那個不想努力的我們。

在《創造101》的舞台上,楊超越是最招黑的一個,唱跳全不行,只有“哭戲“勉強拿得出手。

楊超越:圈子不同,偏要強融

沒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出身底層,和團隊的成員站在一起,顯得格格不入,101是不屬於她的圈子。

可是哪怕網上嘲笑聲一片,甚至有人說如果可以投負票,願意全網充會員投給楊超越。

而在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楊超越只是努力地,想要留在舞台,想融入這個圈子。

記得當時有網友P了一張圖,楊超越坐在船上,隊友們在海灘上,拖著這艘船拼命向大海的方向前進。

超越妹妹在評論區留下了這樣一句話:“等到了海上的那一刻,我來載著大家。”

楊超越:圈子不同,偏要強融

鏡頭喜歡捕捉人脆弱的一面,那樣看起來更有話題度,人們只看到了你眼裡的淚,卻忽略了你未敢停下的腳步。

圈子不同,不想強融,有時只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個藉口。

楊超越:圈子不同,偏要強融

楊超越:圈子不同,偏要強融

表妹明年大學畢業,全家人都很關心她的工作。

上個月她在微信上興沖沖地告訴我,秋招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找到了實習,而那家公司的名頭大得令人咋舌。

據我所知,這家公司根本不會去表妹所在的普通二本招聘。

說起求職的經過,表妹顯得很不好意思,一直強調自己運氣好。

原來大三的時候,該公司曾到表妹學校做過一次校園推廣活動,彼時,身為學生幹部的表妹和同學們被臨時抓去當勞工。

活動結束後,對方市場部的小姐姐禮貌性地和大家加了微信。

小姐姐經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工作動態和對市場的一些看法,表妹看得一頭霧水,在評論區提問卻並不能都被回復。

有同學覺得小姐姐為人高冷,平時又沒什麼交集,犯不上這樣被人“瞧不起”,直接刪了好友,甚至對錶妹這種“上趕著搭話”的行為,不屑一顧。

表妹知道自己和小姐姐不是一個圈子的人,但還是認真的看小姐姐的每一條分享,甚至還報名了小姐姐在朋友圈打卡的商務英語的課程。

今年秋招之前,表妹看見小姐姐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招聘助理的消息,第一時間發去了私信。

相比其他人,表妹有著天然的優勢,她在朋友圈看過上年公司的幾項大動作,無意學習的商務英語也成了加分項。

“小姐姐的朋友圈就像一個小窗口,讓我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像她一樣的人,而我只需要克服自己微不足道的玻璃心。”表妹如是說。

人的每一次成長,不都是在打倒之前那個怯懦、卑微的自己嗎?

楊超越:圈子不同,偏要強融

楊超越:圈子不同,偏要強融

《奇葩說》半決賽時,邱晨爆料,第5季的數據流量比前幾季高了一倍。

節目變得更精彩,選手的壓力也更大,而一路走到半決賽的沈玉琳,所面臨的還有另一重心理壓力。

在台北,他是綜藝界的老大哥,蔡康永是他的搭檔;

在《奇葩說》的舞台,他要參加60進30的殘酷海選,和90後針鋒相對、鬥智斗勇。

朋友們很費解,為什麼偏要加入這樣一個陌生的圈子,繼續當台灣綜藝圈的大咖不好麼?

沈玉琳給人的答案是:“學習的機會,年過半百以後很少有學習的機會。壓力也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快方式。”

在《奇葩說》,沈玉琳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水土不服,自己的綜藝梗在這個思辨的舞台,一度冷場,也曾直言:“從對方一辯開始,就聽不懂在講什麼了。”

在原來的圈子,他一直是最優秀的少數人,只有走出來,才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渺小,這是圈子不同,偏要強融,帶來的好。

“ 做你沒做過的事,才叫做成長;做你不敢做的事,才叫做突破。 ”

結果就是,玉林哥成為了留守在最後的人,他自己獲得了成長,也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我們每一個人不要被所謂的圈子圈住了自己,逼自己去做一些有難度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勇氣和試煉。

融入不同的圈子,其實就是去做一個不同的自己。

你不嘗試,怎麼知道自己之外的世界究竟有多大。

請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在過你想要過的生活。

走出自己的舒適去,去看看不一樣的風景;

也請再勇敢一點,面對嘲諷和質疑,說一句:圈子不同又如何,我偏要強融。

因為年輕,偏要挑戰。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