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吼孩子了,「低聲教育」勝過吼孩子,現在看為時不晚

經常看到父母在和孩子在溝通時“高嗓門”,這種溝通方式和“低聲教育”相比有哪些壞處呢?這篇文章以個人親身經歷為例探討了“低聲教育”的科學依據,實施策略等,推薦給各位家長。別再吼孩子了,「低聲教育」勝過吼孩子,現在看為時不晚。

陶虹,一位母親,也是一位演員。她分享過一次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女兒把東西打翻了,她立馬吼道:你怎麼回事?

小姑娘嚇得哆嗦不敢說話,甚至都忘了哭。

很多家長也有過類似的經歷,然後陶虹立刻認識到自己錯了。當第二次女兒做錯事時, 她不是吼,而是慢慢抱起了無助的孩子,有了安全感的女兒哭出了聲。

其實,孩子哭鬧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種打不哭,罵不動,永遠只在那裡低著頭的孩子。

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一種心理受傷的表現。你們家孩子有下列表現,寶媽們就要注意了:

因為恐懼,安全感受到了傷害,孩子不再相信父母,有些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有的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情況,雖然心裡不服氣,但是也不去辯駁了。如果情感受傷,孩子可能變得自卑自閉。

吼孩子確實能讓孩子暫時安靜一會,解決一些當下的小問題。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而對於那些“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無法估量。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回避傷害。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懦弱,沒主見;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何為低聲教育?低聲教育是與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

很多家長常常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無策,不管你是嚷嚷不休地說服教育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式教育,孩子全然不理你。

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反而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這時候就要考慮改用低聲教育的方式了。

低聲教育——科學依據

心理學家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這是因為:

1、 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2、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駡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3、 低聲調可以趕走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大人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靜,開口大聲責駡的父母,肯定對孩子的性格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經常看到父母在和孩子在溝通時“高嗓門”,這種溝通方式和“低聲教育”相比有哪些壞處呢?這篇文章以個人親身經歷為例探討了“低聲教育”的科學依據,實施策略等,推薦給各位家長。別再吼孩子了,「低聲教育」勝過吼孩子,現在看為時不晚。

陶虹,一位母親,也是一位演員。她分享過一次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女兒把東西打翻了,她立馬吼道:你怎麼回事?

小姑娘嚇得哆嗦不敢說話,甚至都忘了哭。

很多家長也有過類似的經歷,然後陶虹立刻認識到自己錯了。當第二次女兒做錯事時, 她不是吼,而是慢慢抱起了無助的孩子,有了安全感的女兒哭出了聲。

其實,孩子哭鬧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種打不哭,罵不動,永遠只在那裡低著頭的孩子。

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一種心理受傷的表現。你們家孩子有下列表現,寶媽們就要注意了:

因為恐懼,安全感受到了傷害,孩子不再相信父母,有些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有的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情況,雖然心裡不服氣,但是也不去辯駁了。如果情感受傷,孩子可能變得自卑自閉。

吼孩子確實能讓孩子暫時安靜一會,解決一些當下的小問題。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而對於那些“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無法估量。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回避傷害。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懦弱,沒主見;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何為低聲教育?低聲教育是與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

很多家長常常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無策,不管你是嚷嚷不休地說服教育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式教育,孩子全然不理你。

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反而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這時候就要考慮改用低聲教育的方式了。

低聲教育——科學依據

心理學家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這是因為:

1、 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2、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駡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3、 低聲調可以趕走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大人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靜,開口大聲責駡的父母,肯定對孩子的性格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可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

那麼,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的孩子呢?

放下身段,去安撫那個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膠母子(母女)情。

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給自己幾分鐘緩和時間,待到情緒平復後,蹲下來,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都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來抗拒這種能量。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

當傷害形成後,父母一定要事後補救:

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輕輕的說話,勝過吼的威力,寶媽們,你們還在吼孩子嗎?

📢喜歡我們分享的資訊,別忘了在育兒日記粉絲團首頁,點擊「追蹤」➡並設定為「搶先看」,就不會錯過最新文章!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