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悅成癮——爛好人其實是一種低智慧的表現

Qzone

微信

取悅成癮——爛好人其實是一種低智慧的表現

原創 心理學充電時間 2019-01-28 12:01:34

什麼是好人,是指心存善念,積極奮進,沒有強硬的道德綁架而真心正直和勇敢的人。從小我們就被父母教育要與人為善,聽父母的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於是我們為了獲得這個“好孩子”的稱號,去努力和奮進。長大了我們又會為了獲得他人眼中“好人”的稱號,而去犧牲自己的利益和權利。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的首要目的是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會小心翼翼的去與人相處。

我們害怕打破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好印象;

我們害怕他人對自己形成消極的評價和批判;

取悅成癮——爛好人其實是一種低智慧的表現

真實的做自己,難免與他人形成衝突,我們會錯誤的認為,沒有衝突是成功人際關係的關鍵,因此我們學會了討好,討好的前提是犧牲自我的利益,壓抑內心的真實想法,將人格的面具帶在臉上。

日本電影《態度娃娃》中介紹了主人公艾力的故事,影片中小男孩打壞了她的魚缸,艾力明明很傷心,卻努力的擠出笑容,告訴小男孩沒有關係,自己買一條就可以了。

因為她深信只要發自內心的微笑,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從小的教育中就被告知要與人為善,與人相處要不給別人添加麻煩。即使內心感受到的是痛苦和委屈,也會在臉上擠出笑容說沒有關係。

於是面對任何事情,她都奉行微笑的原則,慢慢的她形成了習慣。突然有一天,她的臉變成了玩具娃娃一般,微笑終於時刻的保持在臉上,但是卻變得僵硬,一敲就碎。

諷刺的是她問自己的朋友們,自己的臉有什麼不同,但是朋友們卻沒有發現過她的變化。這是對於她一直保持微笑的一種諷刺,也是對於壓抑自己真實情緒,終成為了一個帶著面俱生活的人的一種嘲笑。

取悅成癮——爛好人其實是一種低智慧的表現

討好成癮

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帶著一個面具在做人,為了保持好人形象,你深受完美道德思想的影響,遇見委屈你不敢表達,遇見困難你不敢拒絕,你無法表達憤怒。我們壓抑,壓抑內心的真實情感,委曲求全。

其實為了達到好人的一個定義,我們陷入了他人評價的漩渦當中,是對於自我的一個壓縮,將無盡的枷鎖帶在自己的身上,我們自己不僅要承受痛苦,最終卻只能成為了一個爛好人。

討好容易成癮,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爛好人的境地,為了保持以前的好形象,我們不能打破別人固有的評判,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

取悅成癮——爛好人其實是一種低智慧的表現

我們為什麼會去討好?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都要求我們做一個好孩子,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大人評判標準的話,就會被判定成是一個具有不良行為的孩子,通過不恰當的方式去教育,會讓孩子的潛意識裡形成錯誤的思維模式。

價值感和歸屬感嚴重的缺乏,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長久下去就會成為一個可憐的討好者,總是尋求外界的認可,以此來獲得自己認為不配得到的愛。

取悅成癮——爛好人其實是一種低智慧的表現

爛好人是一種低智慧的表現

任何有價值東西的獲取,都是建立在真正的情感之上,並不是利益之上。之所以說爛好人是一種低智慧的表現,是因為對待交往上,他們形成了錯誤的思維模式,對待自己上,他們對自己沒有客觀的評價和認知。

太多時間,總是把自己價值的體現依附於外界,因此用各種枷鎖去捆綁自己的內心,逐漸的我們忘記了該如何的去愛自己了。想要擺脫低級別的交往,我們必須在內心建立起價值感,而這個價值的體現是自己去創造和感受的。拒絕被完美,不要被對於失去的恐懼驅使,掙脫應該去做的暴行,活出真我,你才能不再去取悅和討好。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