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低價存股術獲利逾22%,會計師丁彥鈞:短期追漲殺跌,長期要買低賣高

一般而言,股價在短期之內,會沿著同一個方向持續邁進,持續上漲或持續下跌。但長期而言,股價會反轉,漲多回檔,跌深反彈。因此,短期投資的策略為追漲殺跌,長期投資的策略為買低賣高。

短期持有》利用資訊蔓延效果追漲殺跌我們先來探討為什麼短期內股價會沿著同一個方向持續邁進呢?主要是因為資訊不對稱所致。股票市場並非完全效率市場,內部人常常有一些外部人不知道的資訊,導致市場上存在動能的異常現象。

當公司有利多消息時,通常是公司的內部人先知道,會先大量買進自家公司的股票,使股價上漲。自己買完後,再叫親戚朋友買進,股價又持續上漲。這時,有一些法人注意到這家公司,也開始買進股票,股價就繼續上漲。當有愈來愈多人知道這個消息,持續買進股票,股價就持續上漲。等到記者知道了,發布新聞後,市場上所有的散戶都知道了,此時散戶衝進去買,股價又衝上去了,但可能就是這一波的最高點。

相反地,當公司有利空消息時。公司的內部人會先賣出股票,導致股價下跌,但消息不會一下子被所有人知道。隨著知道的人愈來愈多,市場上就陸續有人願意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導致股價不斷下跌。學術上將此現象稱為「資訊蔓延效果」。

再次以《會計師低價存股術 用一張表存到1300萬》4-6的華星光(4979)為例。2015年受惠於中國光纖到府政策,加上市場對於資訊傳輸的要求提高,光纖通訊零組件的需求大幅成長。華星光的股價也由2014年的37.15元(2014年2月5日盤中低點),漲到2015年的97.4元(2015年6月22日盤中高點)。

在股價上漲的過程,總共花了1年半的時間,平均每個月漲一些,並非一次漲足,主要就是因為「資訊蔓延效果」。在這1年半,只要順勢交易,勇敢追價,賺錢的機率很高。

然而好景不常,中國政策風向球大逆轉,華星光的股價也由2015年的高點97.4元,跌到2018年的14.8元(2018年10月29日盤中低點)。由於「資訊蔓延效果」,華星光的股價並非一次跌完,而是每個月跌一些,趨勢持續向下。此時投資人若順勢放空,獲利的機率很高(詳見圖1)。

長期投資》依均值回歸理論買低賣高接著再來探討為什麼長期而言股價會反轉——漲多回檔,跌深反彈?這要從1985年,學者德邦特(Werner De Bondt)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概念說起。均值回歸指股價無論高於或低於平均數,長期而言,都會回歸平均數。

為何長期下來,股價會回歸平均數呢?我們可以用經濟學上的供需法則來說明。供需法則認為,價格是由供給跟需求來共同決定。依據供給曲線(S0)與需求曲線(D0),這兩條曲線的交點來決定均衡的數量(Q0)與價格(P0)。但是這個均衡的價格並非完全不會變動,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均衡的價格與數量也會跟著改變,也就是經濟學中的動態均衡分析(Dynamic Equilipium Analysis)。

當一個產業的需求上升(D0→D1),會導致均衡價格上升(P0→P1),供給者可以享有超額利潤。其他的廠商看到這個產業有超額利潤,會想辦法跨進這個產業。當供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S0→S1),均衡價格下滑(P1→P2),導致供給者的利潤下降,甚至產生虧損,這個時候,會有部分的廠商退出市場。供給減少(S1→S2),均衡價格又回升(P2→P3)了(詳見圖2)。

同樣以華星光為例。2014年2月,華星光的股價跌到相對低點,之後受惠於中國光纖到府政策,華星光獲利上升,股價跌深反彈。此時許多同業看到有利可圖,紛紛搶進,導致市場供過於求,華星光獲利下滑,股價從2015年開始漲多回檔,股價持續下跌。

然而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到有公司撐不下去了,破產倒閉,產業內的供給減少,產品的均衡價格自然會上升。到時候,華星光的毛利率也會跟著上升,經營績效轉虧為盈,帶動股價上漲,往平均數貼近。

從前述分析可以知道,由於股市短期存在「資訊蔓延效果」,股價會沿著同一個方向持續邁進,此時順勢交易,追漲殺跌,獲利的機率高。長期而言,股價會有「均值回歸」的現象,投資人於低點買進,高點賣出,獲利的機率高。下面就來談談如何運用此種觀念進行投資。

進階操作》以移動平均線為基準投資,避開大空頭由於短期投資適合追漲殺跌,長期投資適合買低賣高,因此有投資達人發展出均線操作的投資策略,例如我的老戰友麥克風、盧R。

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是指特定日數的收盤價之算術平均數。每多一個交易日,就將最早的樣本剔除,加入最新日的收盤價,計算平均數。均線操作的投資策略是以移動平均線為基準,若股價在均線之上,代表股價短期強勢,此時適合做多;當股價向下跌破平均線,代表長期趨勢反轉,短期趨勢向下,此時適合放空。

《長線獲利之道:散戶投資正典》作者傑諾米.席格爾(Jeremy Siegel),以1886年到2012年的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為樣本,當指數漲過200日移動平均線的1%時買進,跌破200日移動平均線的1%時賣出,將資金轉往相對穩健的國庫券。當道瓊工業指數漲過200日移動平均線的1%時,再次買進股票,賣出國庫券。

依上述的交易模式,報酬率如表1。單純的買進持有,投資報酬率為9.4%,而移動平均線的策略,投資報酬率為9.7%,略高於買進持有的策略。但是考量交易成本後,投資報酬率僅剩下8.1%,低於買進持有的策略。

就風險控管的層面而言,移動平均線的策略可以讓投資人在空頭走勢的初期就停損,順利避開大空頭的鉅額損失,可以有效控制風險。買進持有的策略,必須承擔21.4%的風險。移動平均線的策略僅須承擔16.5%的風險,考量交易成本後風險略增加為17.2%,仍然低於買進持有的策略。

移動平均線投資策略可以避開大空頭,但是當景氣從谷底反轉復甦時,卻會晚一步進場,犧牲了大額獲利的機會。且移動平均線的策略必須時常買賣,以上述的操作模式,在1886年到2012年的126年之間,必須買賣376次,平均一年轉換3次。除了交易成本外,還有許多無形的成本,例如投資人必須花時間去注意股價的變化。

另外,也有其他學者指出,買進持有比每天交易者的報酬率多了7%,頻繁交易只會增加焦慮並拉低報酬。均線操作的策略可降低風險,但會增加交易成本,導致報酬率下降。雖然避開大空頭,但也錯過景氣由谷底反轉復甦時的大額獲利本文摘自

《會計師低價存股術 用一張表存到1300萬》第5章)。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