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孩子膽小自卑,可能源自父母的這6種行為!別錯了還不自知!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每個做父母的心願,

然而家長們在關注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

不要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

父母這6種行為,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久而久之,孩子會變的膽小自卑,

這種自卑感甚會伴隨孩子一生,使孩子易焦慮且沒自信。

家長們,看看你中了幾條?

中了的儘早改,別錯了還不自知。

                             

1.不信任孩子

信任是人和人之間一種複雜的關係,它形式抽象卻至關重要。

無論是從社會科學,管理學還是心理學的角度闡述,

中心思想都是:信任是建立關係和交易的前提。

如果父母從小就不信任孩子,

孩子便無法建立自信心,自主能力得不到鍛煉。

每個人都需要信任和被信任。

如果別人不相信你的能力,

你提出的假設可能都不會被付諸行動。

同樣對孩子缺乏信任感的父母,

往往是害怕別人的懷疑和否定,

最終導致孩子難以挽回的自卑心理。

                        

2.數落孩子

經常的數落孩子的不是,特別是孩子犯錯誤的時候,

新賬舊賬一起算,把孩子沒做好的地方反復強調著數落。

父母反復數落孩子的過程,

就是在給孩子加深他「一無是處」的概念。

數落中成長的孩子不自信,自卑,做事情也缺乏膽量。

即便是成長後孩子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

父母數落的聲音還會時常在腦子裡出現。

                 

3.給孩子貼標籤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科爾曾說:

一個人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籤,

那麼他逐漸會成為標籤標定的那種人。

                         

當我們被貼上某種標籤時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印象的管理行為,

會規範自己的行為向標籤的方向靠攏。

如果孩子從小被父母貼上的標籤是積極向上的,

那麼會給孩子積極的方向和目標。

但如果貼上的標籤是負面的呢?

比如不善良,不誠實,孩子就會變得畏首畏尾,缺乏信心。

                           

4.向孩子哭窮

為了孩子不亂花錢,經常對孩子說,咱家沒錢,窮買不起。

時間久了孩子會認為自家很窮,

貴的東西他不配擁有,導致孩子拜金或自卑。

人窮志不窮,即便是真窮也要引導孩子,

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擁有他認為貴的東西。

向孩子哭窮是對孩子負能量的傳遞,

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不能用哭窮來引導。

想阻止孩子無限制的購物慾,幫他分析真正不能買的原因。

不要總以哭窮的方式敷衍孩子,越向孩子哭窮,孩子越容易自卑。

                            

5.攀比

總喜歡拿孩子和別人攀比,「你看人家誰誰誰」,

總愛用這樣的話傷害他們。

孩子越不好時,也是心裡越脆弱的時候,

最需要父母給他們鼓勵和勇氣。

父母攀比中對孩子的嫌棄,會讓他們越來越自卑,越不自信。

                           

如果做父母需要考試,如果孩子也總是拿父母攀比,

父母又處在哪個位置呢。

攀比中嫌棄孩子,是在傷害他們。

不想孩子越來越自卑,越缺乏安全感,

父母拿孩子攀比的壞習慣要改掉。

                         

6.不尊重孩子

隨便動孩子的東西,把孩子的東西隨便送人,

當孩子想嘗試著做一件事情時,輕視他們,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沒有理解與支持,

反而是嘲笑他們笨,做不好。

無視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很多不尊重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感覺到他們在父母心裡,

並沒有那麼重要,產生自卑感。

來源來自網路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