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鍵」掃除負能量 ,中醫9個穴位減壓又消氣

俗話說“傷春悲秋”。秋冬萬物蕭瑟,一些人不知不覺變得情緒低落,加上工作、生活的壓力,不免唉聲嘆氣、憂慮擔心。

雖說有壓力才會有動力,但壓力過大對身體來說並無益處。

有的人會頭痛、突發耳聾、耳鳴,甚至出現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有的人會出現胃脹、胃痛、消化不良;有的人會月經不調、便秘或腹瀉等。這時,我們就需要給身體“撒撒氣”,減減壓。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采訪專家,教大家一些簡單的穴位按摩法,讓身體得到放松,緩解壓力,改善情緒。

受訪專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9醫院中醫科醫生 來要水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副研究員 代金剛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教授 程 凱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副教授 侯中偉

頭上的“撒氣穴”

1

角孫穴

位置

:位於側頭部,折耳廓向前,耳尖直上入發際處。

操作要點:用大拇指指腹輕輕點壓,兩側穴位要同時按壓,注意不宜大力按壓。有些人在按摩完角孫穴後會打嗝,說明按摩起到作用。

按壓此穴位可以緩解因著急生氣而引發的兩肋脹痛、乳房脹痛。

2

風池穴

位置:位於頸後部兩條大筋入發際0.5寸處。

操作要點:按摩時以雙手大拇指置於穴位上,打圈揉按。每次1~3分鐘,每天2~3次。

按壓此穴位能起到明目醒腦、舒緩疲勞、焦慮的作用,可緩解頭痛,眩暈等病症。

胸肩部的“撒氣穴”

1

羶中穴

位置:位於胸部前正中線上,兩乳連線的中點。

操作要點:按摩時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5秒,休息3秒。生氣時往下捋100下,可以順氣,對岔氣也有很好的作用。

按壓此處穴位有寧心神、除悶的作用。

2

肩井穴

位置:位於肩胛區,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

操作要點:用拳頭敲打肩井穴可緩解頸疲勞、使大腦供血充足、緩解頭痛。

按壓此處穴位還可以改善乳房脹痛、乳腺增生、乳腺炎。

四肢的“撒氣穴”

1

太沖穴

位置:位於足背上,在足背側沿足大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在足背大約上1/3的地方可以摸到一個關節,這個部位前的凹陷處就是太沖穴。

操作要點:將拇指按在雙側太沖穴上,斜向上按揉穴位,感覺向上傳至腳踝部以上,酸脹感較重為好。每天按揉1次,每次15分鐘即可,按摩的同時還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或精神刺激。

按摩此處穴位對愛發火和易郁悶的人都有舒緩作用,尤其對高血壓、頭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患者效果更好。

2

內關穴

位置: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當我們用力握拳時,這個地方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凹陷。

操作要點:用一只手的拇指指尖按揉,以微有酸脹為度,每次可按摩2~3分鐘,每天3次。

按壓此處穴位可以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對情緒調節有很好的作用。

3

合谷穴

位置:右手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左手拇與食指間的指蹼緣上,右手拇指尖處即為合谷。

操作要點:用點揉的手法,先點後揉,點揉結合,使穴區出現明顯的酸脹感。每穴點揉2~3分鐘即可。左右交替,上下結合,堅持一周左右,就會感到心情舒暢。

按壓此處穴位對調理氣機、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定志安眠有很好的功效。

4

勞宮穴

位置:中指自然彎曲,點在手掌心上,位於第2、3掌骨間,靠近第3掌骨的邊緣。

操作要點:點按時,將拇指立起,與掌骨呈平行方向,即指尖放入2、3掌骨間。與此同時,食、中二指置於手背與勞宮穴相對應的位置,也在第2、3掌骨之間,這裡是外勞宮穴。內外相對用力,酸脹感會迅速出現,並放射至食中指尖,出現這樣的感覺,再掐1~2分鐘,伴隨均勻呼吸,情緒會慢慢平和。

5

內庭穴

位置:位於足背,第2、3趾間。

操作要點:每天早晚用大拇指點揉100次即可。

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腫痛、牙痛、腹脹、吐酸水等不適時,可以多按內庭穴。

要想改善情緒,還要適量做一些有針對性的運動,比如輕輕敲打腰背部位,能升發人體陽氣;一些擴胸運動,也可以增強和改善肺功能。

同時,在思想上也要給自己積極的暗示,調節心情,比如告訴自己,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一年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內心也應該很充實、有成就感,盡量沖淡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