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胖子有過幾個名字?哆啦A夢、機器貓、小叮噹、阿蒙

時鐘撥回7月22日,周末,一部《哆啦A夢》新劇場版在內地院線公映。

截至8月1日,這部名字很長的《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不聲不響地拿下了9800萬票房,在競爭強烈的暑期檔位列票房榜前五。

嚴格來說,這個成績並不突出。但對比同期上映的影片,郭天王的《天亮之前》票房剛剛3500萬,印度耗資最大的史詩巨片《巴霍巴利王》早已下落不明,票房破千萬都困難。

兩部口碑都不錯的電影,也只取得這樣的成績,由此可知今年暑期檔有多擅長生產炮灰了。

對比之下,這部《哆啦A夢》作為一部2D動畫電影,無論最終能否破億,這個成績絕對算是突出的了。至於原因,無外乎電影的主角,是那個承載了無數人童年記憶的藍胖子——哆啦A夢。

然而以上內容與本文無關,本文的糾結之處,在於這個藍胖子的譯名問題。

藍胖子的官方譯名是「哆啦A夢」,也被稱為「機器貓」或「小叮噹」。但其實,藍胖子和他的小夥伴可不只有這三個名字。

翻開這套膾炙人口的動漫形象的翻譯歷史,包羅萬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看不到。

下面就進入非常嚴肅的八卦時間,深挖一下哆啦A夢的譯名野史。要八卦,就要晶瑩剔透,毫無保留。

一、官方譯名!漢字中為什麼還有個A?

官方譯名「哆啦A夢」中,三個漢字夾著一個英文字母,看上去好像有點不對勁。

1、哆啦A夢誕生記

哆啦A夢誕生於1970年,其形象到命名的確立,有一段小故事。

故事發生在1969年的某一天,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正在創作新的漫畫,這一天也是截稿日。這時,家中進來一隻小貓,藤子老師玩性大發,跟小貓一玩就是幾個小時,結果發現沒有時間完成漫畫手稿了。

這時,老師像熱鍋上的螞蟻走來走去,突然踢到了女兒的不倒翁玩具。靈光乍現,他決定將貓的形象和不倒翁結合起來,由此創造了帶給我們歡樂的哆啦A夢。

在藤子·F·不二雄的自傳漫畫《哆啦A夢誕生記》中,他用漫畫形式記錄了這一故事,哆啦A夢的造型是由野貓和不倒翁玩偶組成的。

2、不走尋常路的命名

哆啦A夢的日文名為「ドラえもん」,羅馬文Doraemon,這是一個合成詞,可拆解為兩部分。

前半部分「ドラ」接頭詞綴,羅馬文「Dora-」有「粗野」的意思,野貓的日文是Doraneko,用於指代當年激發藤子老師靈感的那隻野貓。

同時日語「Dora-」也引申為銅鑼燒,銅鑼燒的日文是Dorayaki,「銅鑼」的發音也同樣是ドラ,但為民間引申義,引申出了哆啦A夢喜歡銅鑼燒的設定,其實是歪打正著。

後半部分「えもん」,羅馬文「-emon」,日語裡寫成漢字其實是「衛門」。日本古代很多家臣、武士都以XX衛門來稱呼,比如我們熟悉的《聰明的一休》中的武士前川新佑衛門,大盜石川五右衛門等。這裡用來指代藍胖子輔佐大雄。

「哆啦A夢」翻譯過來,正確的釋義其實是「野貓衛門」,但實在太難聽了,不如用引申義「銅鑼衛門」。

如今「哆啦A夢」這個名字,實為音譯,這是藤子·F·不二雄老師的遺願:「希望亞洲地區統一使用日文發音音譯,使讀者一看一聽就知道是在說同一個人物。」

出版社根據老師的遺願做出了修改。1997年台灣的出版社首次將其音譯為「哆啦A夢」,之後香港、大陸等出版社也逐漸開始使用該譯名。

3、致敬原版,土洋結合

為什麼官方譯名中是漢字夾雜著英文字母呢?

這是日文原版的一次致敬,日文版在藍胖子的命名上,是片假名和平假名混排的設定。

在藤子·F·不二雄的助手方倉陽二所作的《哆啦A夢百科》中,有過哆啦A夢名字的歷史。

原本藍胖子的名字全都是用片假名書寫的(ドラエモン),但在工廠生產完、進行機器人登記時,想不起來後半部分的片假名「エモン」怎麼寫了,只好寫平假名えもん。於是哆啦A夢的名字就成了片假名+平假名的混搭了。

漢語版「哆啦A夢」的譯名,採用一半漢字一半字母,其實是對這個設定的致敬。

二、兩個「大雄」!那些年追過的央視版動畫

在「哆啦A夢」這個名字被確立之前,很多80後對藍胖子的記憶,多數為「機器貓」或「小叮噹」,甚至「叮噹貓」,這與當時中國大陸地區引進的動畫片和各類漫畫有著直接的關係。

1、「機器貓」是誰

相信很多80後第一次接觸藍胖子,是通過央視版的動畫片。記得最初是每周日下午4點多播出,後來改在了黃金時間6點半。

央視版翻譯很有意思,引進片名叫做《機器貓》,可這個名字從未在劇集中出現過,也是醉了。

劇中藍胖子叫做「阿蒙」,是名字後半部分的音譯。

野比大雄被翻譯成「康夫」,這個名字既不是音譯也不是隨口一說,而是日文中大雄的羅馬文「Nobita」有健康的意思,所以給其起了一個很有創意的名字「康夫」。

無論「康夫」還是如今的「大雄」,都有健康、茁壯成長之意。其實野比大雄的日文名為「野比のび太」(Nobi Nobita),直譯過來可以是「野比伸太」 ,但其中的「のび」無法直接翻譯成漢字,因此才成了如今的模樣。

2、音譯與意譯

央視版中,除了阿蒙為音譯外,其餘出場角色全部為意譯,倒是體現了央視對角色名稱的內涵挖掘。

大雄的其他三個小夥伴,名字都像是外號,小靜(靜香)、強強(小夫)、大熊(胖虎)。三人的名字與康夫類似,同樣來自各自日文名的內涵。

小靜,日文名字「しずか」,本就是安靜、嫻靜的意思。

強強,日文名字「スネ夫」,有強迫、鬧彆扭的意思。

大熊,原名剛田武,這個是真正的外號,「ジャイアント」(Giant),是巨人的意思。「大熊」這個詞,很好地反映了這個角色的身形。

藤子老師在訪談中曾表示,胖虎這個角色,一開始只有「ジャイアン」這個外號。在連載途中,需要用到名字時,想著要取個「強而有力」的名字,才臨時取了「剛田武」這個名字。

但這個名字,在如今的漫畫和動畫中,除了老師會稱呼他之外,幾乎沒怎麼用過。

3、大熊與大雄

當年央視版與如今官方正式版造成了一大歧義,就是對兩位角色譯名的同音。

康夫與大熊,如今對應成了大雄與胖虎。

大熊與大雄的角色名字直到今天也經常被人弄混,記得小夥伴說過,康夫如今怎麼取了一個經常欺負他的人的名字,難道是精神勝利嗎?其實都是意譯惹的禍。

假如大雄使用直譯「伸太」,恐怕就不會有今天的歧義了。但這樣就無法體現角色名字的內涵。日語中,「太」有「大」的意思,比如叫「太郎」的肯定是家裡的老大。

4、配音:從董浩到劉純燕

央視版《機器貓》給阿蒙配音的換過三個人:第一個是萬能的董浩,他除了給米老鼠配過音,也給機器貓配過音,時間不長;隨後換了第二位,具體是誰早已淡忘,只記得這位配音時間比董浩還短;之後換成了一直延續至今的劉純燕,她把哆啦A夢善良可愛、活潑好學、貪吃呆萌的聲音逼真地「演」出來了。

董浩

劉純燕給阿蒙配的音調其實參考了董浩。平心而論,二者差異不大(進一步證明了董浩的萬能),但她把聲音壓得扁扁的、尖尖的,聽起來特別滑稽有趣,不過這也造就了一種異乎尋常的可愛。

劉純燕版阿蒙的聲音非常經典,幾乎成了藍胖子的代言人。

劉純燕

央視版《機器貓》目前還沒有見到過網絡上流出的版本。原因在於,央視當時對動畫簽訂的是播映權,而沒有音像製品的發行權。

比如當年董浩、李揚配音的《米老鼠與唐老鴨》,到現在網絡上也沒有正式流出過。《機器貓》也一樣,僅有當年用錄像機錄下來的VHS版,渣畫質,所以只能從記憶中尋找當時的聲音了。

三、五花八門,漫畫版百家爭鳴的時代

《機器貓》動畫在亞洲風靡一時,內地引進略早於港台。

當劉純燕的配音風靡神州大地、俘獲大片少年兒童時,1993年左右,TVB林保全配音的港版才出來,台灣版也稍晚才出現。

不過內地與港台不同的是,港台那邊在動畫片引進之前,漫畫書早已火爆。比起動畫版,漫畫的引進可謂五花八門。

1、最早的哆啦A夢漫畫

在央視動畫還未播出之前,最早的哆啦A夢漫畫絕對不是我們熟悉的那種32開漫畫版,而是彩圖書,當時稱之為畫報。

上世紀80年代,出現過一批稀有的彩圖畫報。第一本是1980年的哆啦A夢第一部劇場版《大雄的恐龍》(2006年那個是翻拍版)的故事。

內容是彩色電影截圖配文字的16開書籍,名字叫《野比太郎的恐龍》,同期還有《宇宙小戰爭》、《鐵人兵團》等來自劇場版截圖的同版彩色圖書。

當時哆啦A夢還未引進中國內地,因為都是電影截圖,而且書中的敘述和文字有誤導性。

全書以野比太郎為主角,藍胖子的地位被極大地削弱。只知道野比撿到一個恐龍蛋,最後孵化出恐龍,完全不明白這個藍色的圓滾滾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書中所有角色都是毫無創意的音譯,除了「野比太郎」這個名字外,藍胖子叫「鑼衛門」,三人組是「思賴夫」(小夫)、「靜娃」(宜靜)、「加依安」(胖虎),圖中都有說明,知之者甚少。

因此,藍胖子那時並沒有流行起來。很多小夥伴甚至都不知道這一版畫報的存在。

2、內地漫畫書後發制人

隨著央視版《機器貓》的火爆,內地漫畫書這邊開始折騰。

那個年代,盜版漫畫盛行,在人物名稱方面未有系統化甄別。記得與央視《機器貓》同時(也許更早)出現的一套漫畫,就叫《機器貓》,其格式與海南攝影出版社的《聖鬥士》、《七龍珠》一樣,是32開小薄本,定價1.9元。

裡面藍胖子就叫「機器貓」,大雄叫做「野比」。這個「野比」採用的是音譯,選用了其全名「野比大雄」中的姓氏名稱,這是非常少見的。

其餘三人中,只有小夫的名字很特別,叫做「小孬」。這個譯本大概是參考了日文名字的內涵和角色的表現,倒是與其人設比較相符。

3、源於港台譯本的漫畫

後來就出現了《小叮噹》漫畫,很厚一本,也是當時流傳最久最風靡的譯版。

這一版由於是盜版台灣漫畫(當年內地的漫畫書幾乎全都是盜版),名字採用了台版的譯名。

藍胖子叫做「小叮噹」,是根據它戴鈴鐺的形象和鈴鐺發出的聲音取的名字(哆啦A夢脖子上掛著鈴鐺),可愛又便於記憶。隨著漫畫書的風靡,「小叮噹」的名字廣泛流傳起來。

「大雄」這個稱號,也是流傳最久且最終被官方譯名確立下來的名字。

三人組分別是「宜靜」(靜香)、「阿福」(小夫)、「技安」(胖虎)。其中「宜靜」與如今的譯名很像,都取自名字中的內涵。「阿福」是原創,大概考慮到其家境優越的原因。「技安」是胖虎外號「ジャイアント」(Giant)的音譯。

4、王聰明是誰!

當時流傳的各種盜版漫畫還有另一個版本,似乎比較少見。

台灣譯名有一段時間有個很奇怪的地方,就是對日文名字進行「漢化」,多數根據日文音譯的姓氏,隨意捏造一個華人姓氏加上去。例如《亂馬》中的主角早乙女亂馬,到了台灣就成了「姬亂馬」,九能帶刀成了「游帶刀」。

不僅姓名這樣,連地區名也如此。漫畫翻譯直接把整個故事改為發生在台灣,劇中陽明山、高雄、花蓮、台南等地名隨處可見。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在台灣市場上流通的大部分哆啦A夢單行本,是一個叫做劉明昆的台灣漫畫家臨摹出來的,不是出自藤子先生之手,而且這些漫畫很多都通過盜版流傳到內地。

書中,野比大雄搖身一變成了「葉大雄」。

還有如下奇葩的華人名字↓

袁宜靜、林宜靜、陳宜靜、陳靜香、林靜宜……(一個女孩子,憑啥那麼多姓氏)

王小夫……(為啥姓王)

武技安、武剛健……(「武」是人家的名字,到這兒卻變成姓氏了)

其中最離譜的是大雄的情敵——出木衫同學,書中將其翻譯成「王聰明」!

出木衫的全名叫做「出木衫英才」,「英才」本來就是聰明的意思,但台版這邊硬是給人家添加了一個姓氏。姓「王」!(想起了大雄成年與靜香結婚生子之後隔壁王叔叔的梗)

四、 記憶永存!官方譯名的確立

「小叮噹」這個名字流傳久遠,包括後來吉林美術出版社引進的正版漫畫,都採用了這個譯名。其餘人選也基本使用台灣譯法(去掉姓氏),除了把「王聰明」替換成了原來的名字「出木衫」。

藤子先生之所以如此看重自己作品的譯名,是因為在他生前,哆啦A夢在亞洲其他地區盜版現象非常嚴重,翻版書層出不窮。加之哆啦A夢除了劇場版外,都是一個個獨立成章的短篇,各種混搭和隨意更改不在少數。

1996年「哆啦A夢」官方譯名正式確定後,台灣大然文化在1997年修改了漫畫譯名,隨後大陸的吉林美術出版社、香港的青文也相繼修改,而央視、香港TVB、台灣華視也在2000年後相繼做出修改。「哆啦A夢」這個名字才成了藍胖子唯一的名字。

而那些五花八門的譯名,都已成為過去式,卻是不少人心中不可磨滅的童年記憶↓↓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