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這是個,想成為配得上自己女友的男人的故事

n 367547


卡拉OK(日語:Karaoke)又稱KTV,是源自日本關西地方的娛樂性質歌唱活動,通常是在播放預錄在錄影帶之類儲存媒介上、沒有主唱人聲的音樂伴奏同時,在電視螢幕上同步播放有著節拍提示的歌詞,然後由參與者邊看著歌詞邊持麥克風歌唱。其日語原名意為「無人樂隊」。自從1971年日本人井上大佑發明了最早的音樂伴唱帶後,它已成為現今最受歡迎的大眾休閒娛樂方式之一。

簡介

卡拉OK的名字源自於日文,其中卡拉(カラ)是漢字「空」之訓讀,OK(オケ)則是管弦樂團(オーケストラ,源自英語orchestra)之諧音,合起來意指唱歌時沒有真正的樂隊伴唱,只有影音伴唱。但與華語圈的習慣相反,日本的卡拉OK廳並不播放原聲原影的卡拉ok伴唱帶[1]。JVC曾於1980年代在中國大陸以「客楽我歌」註冊產品商標。[2]

歷史

1970年代

1971年,日本神戶市的音樂家井上大佑發明了第一部卡拉OK機器(另有說法為1967年日電工業的根岸重一最早銷售,或是1968年濱崎厳)。

1990年代

卡拉OK面世之後,由於卡拉OK器材和伴唱器材的商業化,以及歌曲著作權等問題的阻礙,沉寂了很長時間,未能得以普及,而井上大佑也未能因發明卡拉OK得到專利權而獲利。

1980年代中後期,有選曲功能的CD音響儲存形式和VCD音影儲存形式的成熟,取代錄音錄影帶的捲帶搜尋功能,卡拉OK才能得到實質性發展。

在日本大規模流行之後,很快,卡拉OK也在1989年傳到了東亞以及東南亞,接著傳到了世界的其他地方。

卡拉OK的發展普及,有賴於字幕VCD的大量生產。VCD生產線及技術當時由日本壟斷。簡體中文的卡拉OK用VCD碟的生產基地集中在台灣、香港、華南地區的合資工廠。

1989年中國大陸因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卡拉OK器材和字幕VCD碟的生產和進口受到嚴格限制。是年6月天安門六四事後,中國大陸面臨經濟制裁,進口停頓。1990年下半年開始,形勢漸漸改善。1991年以後,卡拉OK在中國大陸才有迅速發展的機會。

2010年代

隨著寬頻網路與手持裝置的硬體更加成熟,利用雲端技術將卡拉ok網路化,透過手持裝置即可下載影音伴唱檔案,使用者可以透過電腦、行動電話或是平板電腦,搭配KTV應用程式進行歌唱。

KTV APP與卡拉ok最大的相異之處,在於使用的麥克風差別,受限於電腦與手持裝置僅提供小電容式的麥克風,因此收音效果無法與卡拉OK相比,卡拉OK所採用的收音裝置為動圈式麥克風,電腦與手持裝置必須透過動圈式麥克風轉接器,才能搭配動圈式使用,讓收音效果與卡拉OK一樣。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