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親密關係「感情升溫」的一件小事

01 「積極共鳴」才是愛情的保鮮劑

有很多伴侶抱怨自己陷入「假性親密」:和對方住在一起,但感覺不到親近。愛情這種東西,好像不一會兒就消散了。

真正的「愛情保鮮劑」是什麼?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長期追蹤了154 對中老年夫妻後發現:

一對夫婦之間「積極共鳴(positivity resonance)」時刻越多,他們就越有可能保持健康的伴侶關係,壽命也往往更長。

積極共鳴的意思是:伴侶之間

共同體驗積極情緒時,通過行為和生理同步而產生聯結感的時刻。比如愛人之間的對視、會心一笑或是你們彼此熟悉的親密動作。

它之所以特別,是因為與我們傳統認知上對愛「持久而不間斷」的理解不同,積極共鳴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一系列「微小的積極時刻」

為了長期追蹤互動變化,這些夫婦每五年都會前往大學的實驗室,討論最近發生的衝突和愉快的話題;接受錄像觀察、婚姻滿意度和健康調查。隨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Wells 和同事們對互動錄像進行編碼和評估。

他們發現,積極共鳴由3 個具體的動作構成:

  1. 積極情緒的共享(Shared Positive Emotion)。比如和對方分享,今天我們的小貓咪又做了什麼傻事,太可愛啦;

  2. 每天練習相互關心(Mutual Care)。比如互相幫忙泡咖啡,下班帶點對方需要的東西回家;

  3. 行為同步(Behavioral Synchrony)/ 聯結感(sensory connection)。這是指人與人之間具備切實的感官和身體聯繫,兩個人都在同一個地方,可以看到、觸摸對方,聽到對方的聲音,沉浸在彼此的存在中,甚至連呼吸頻率都變得相似。

▷ 《去他*的世界》

研究者發現:較高的「積極共鳴」頻率,預示著未來更好的關係,伴侶間更健康的身體和更長的壽命。

作者之一,心理學家Barbara Fredrickson 認為,這些產生「積極共鳴」的微小時刻,是關係持久發展的關鍵因素。

它讓兩個獨立的個體,體驗到

溫暖、幽默和感情的激增,並產生一種「合一感」。這種瞬間的共鳴是最深刻的親密,也是愛最具體的形式。

02 侮辱就像語言中的「小耳光」

像實際攻擊一樣給人帶來傷害

語言攻擊非常普遍。有超過50% 的成人在關係中報告過言語虐待。

在家庭、工作甚至戀愛中,它可能以大聲喊叫、批評、威脅、羞辱、謾罵、操縱和情感虐待的方式出現。

一項發表在《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的研究顯示,人類大腦對消極詞的敏感性高於積極詞,而侮辱像語言中的「小耳光」,和實際攻擊一樣會給我們帶來傷害。

研究者招募了79 名女性參與者,讓她們閱讀了一系列陳述,並告知這些陳述是由三個不同的人說的。這些陳述包含了三種不同的言語行為:侮辱(如「琳達太可怕了」)、讚美(如「琳達令人印象深刻」)和中立(如「琳達是荷蘭人」),同時記錄腦電和皮膚電反應。

結果顯示,即便這些話並不是真正的互動,也脫離實際語境,參與者仍然很快感受到了「侮辱」。

負面評價,會在我們的詞彙檢索過程中自動且迅速吸引註意力,引起消極情緒,且言語侮辱會引發一連串的身心反應,對部分人的「自我」構成威脅。

研究者認為,盡可能地識別這些攻擊並尋求幫助,而不是忍受,可能會幫我們更好地擺脫言語攻擊帶來的傷害。

03 朋友比你想像中

更期待聽到你的消息

某天你在刷朋友圈,看到了一位朋友的近況。你猛然想起過去你們親密無間,但因為境遇不同已經疏於聯繫有一段時間了,你是會給ta 發個微信,還是默默刷過去?你可能會有些忐忑,不知道那位朋友是否還想和你交流。

如果你面臨這種情況,請放寬心。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顯示,人們通常低估了舊友對自己近況的興趣。朋友,可能比想像中更期待你的消息。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先想想與他們關係挺好、但最近沒有聯繫的朋友,然後讓他們給朋友發送一條消息(或者同時發一條消息和一個小禮物,比如代金券),並讓參與者給自己行為的受歡迎程度打分。隨後,研究人員聯繫他們的朋友調查實際感受。

結果顯示,參與者通常低估了他們的行為會產生的影響。特別是當收件人沒有期待,或你們最近沒有特別親密時,他們的感受都會更好。

「人們本質上是社會的動物」,第一作者、匹茲堡大學的Peggy Liu 說。無論是簡單問候還是分享日常小事——這種主動的積極聯繫都可以幫助我們維持與朋友之間的感情,提高彼此的幸福感。

04 想要減壓?不如從清掃房間開始

運動、宣洩、冥想、逛街、散步、擼貓……人類的大腦擁有各種應對壓力的機制。

最近一項發表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上的研究顯示,最最基礎的「清潔行為」,也可以幫助我們減壓。

研究者在美國和加拿大招募了3066 名參與者,讓他們在實驗誘發的壓力情境中進行了實際清潔行為和視覺模擬清潔行為(看別人打掃或者在想像中進行清潔行為),並在同時檢驗了這些行為對參與者壓力指標的影響。

結果顯示,無論是實際還是視覺模擬的清潔行為,都可以幫助我們降低個體的焦慮和壓力反應。

為啥清掃房間能有如此奇妙的作用?心理學家認為,可能有以下3 個原因:

1)清潔本身俱備「高度可預測性」

馬薩裡克大學研究儀式化行為的進化人類學家馬丁·朗說,人們有時會求助於儀式——包括清潔——來減輕生活其他方面的壓力。因為「人類的大腦喜歡預測事物,它使我們能夠在環境中生存並從環境中提取資源」。

2)減少混亂的視覺刺激

相較於雜亂的環境,清潔還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其他無關的視覺刺激,更好地集中註意力致力於解決當前的問題。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2011 年的一項研究比較了生活在雜亂和有條理的空間的影響,發現過多的視覺刺激讓人很難大腦集中註意力和處理信息。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超載可能會帶來壓力。

3)提供「環境掌控感」

清潔會給人提供目標感,這對壓力之下的人非常有益——你可以短暫的從一個長期的大型項目中抽身,從小事入手,做出一些改變,這都可以幫助減少我們對壓力的感知。

所以,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清潔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對環境的掌控和控制感。哪怕是簡單地收拾桌面或是整理下房間,都是最便利有效的調節方法。

借錢好夥伴

想了解借錢知識線上借錢速借網當鋪 車貸等各種服務都有。私人借款 借貸服務小額週轉,找

安貸網銀行貸款融資周轉紓困服務找立借網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