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都長肉?其實是「脾虛」鬧的

喝水都長肉?其實是“脾虛”鬧的

脾虛證是因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不足的病證。

中醫講:"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我們要想氣血充沛,必須先將脾胃調理好才行,那些吃點就長贅肉、飽漲不適、便秘、畏冷等情況,只要氣血足了,這些症狀也都會逐漸的隨之消失。那麼脾虛有哪些症狀呢?又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呢?

幾周前,蘇阿姨的女兒在國外著名的視頻網站YouTube上看到一個視頻,介紹美國正流行“飲水減肥法”,說如果每天堅持喝水2000毫升以上,1周後至少能減重10磅(1磅=0.454公斤)左右。

蘇阿姨聽說後認為,這種方法既方便又經濟實惠,於是也嘗試了一把。沒想到,2周後,她的體重非但沒有減輕,反倒又增加了五六斤,而且有明顯的腹脹感,渾身倦怠。女兒很擔心,領著蘇阿姨來到我的門診。經檢查後發現,蘇阿姨皮膚松弛沒彈性,四肢浮腫,舌頭邊緣有齒印,診斷為由脾虛濕盛導致的身體水腫,屬脾虛濕重的證型。

喝水都長肉?其實是「脾虛」鬧的

脾虛會引發“水胖”

中醫認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的具體作用即“運化水谷精微”,指的是對食物包括水液的消化和吸收,並轉輸其精微物質的作用。如果脾運化水液的功能正常,就可以防止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減少多余水液在體內滯留。

案例中的蘇阿姨正是屬於脾虛無法正常“運化水液”,再加上每天大量飲水,引發了“水胖”。這類患者的經絡、水道往往不通,汗門堵塞、小便較少,飲入大量的水會停留在體內,不能及時排出,中醫認為就是“水困脾陽,積濕不化”。這也就是很多人說的“喝涼水都會長肉”的原因。脾虛濕盛的人理應先利水消腫,如果不利水反而再“加水”,自然越減越“肥”。

有意思的是,不僅虛胖是由於脾虛所致,有些人“太瘦”也是由於脾虛引發,即我們常說的“吃什麼都不長肉”。《素問·太陰陽明別論》裡指出,“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說明單靠胃的受納腐熟還達不到對精微物質的吸收,關鍵還在於脾的運化和散發功能。如果脾失健運,就不能將胃中的食物充分轉化為營養物質供人體吸收,那自然是吃什麼都吃不胖。

喝水都長肉?其實是「脾虛」鬧的

脾虛症狀

脾虛表現,數一數自己佔幾條,當然脾虛只是導致肥胖的一個原因,應該仔細鑑別、對症調治。對於自己的胖到底屬不屬於虛胖,又是否與脾虛有關,建議從以下4個特點加以辨認:

1、舌邊緣有齒痕

如果唇色淡白,舌頭邊緣已經出現明顯的齒痕,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口淡口苦,這可能是脾虛導致的濕氣不化之症。

2、大便黏在馬桶上

脾虛之人如果貪吃生冷寒涼的食物,就會加劇寒濕困脾,水濕不能正常被帶走,寒濕向下注入大腸,就會導致大便軟而不成形,易黏著在馬桶上。

3、吃一點就撐

雖然大多數人在悶熱的夏天或情緒低落的時候,會出現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的狀況,可是脾虛的人往往在這些時候會表現得更為明顯,不但吃得不多,飯後還常常有飽脹的感覺。

4、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

脾胃功能正常的人,能將體內多余的水分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如果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就可導致水液滯留,導致體重增加,下腳水腫。

“脫水”要先溫燥後去濕

脾虛與水濕關系密切,所以應結合具體症狀,給予燥濕、化濕、滲濕之品,以健脾祛濕。常用的健脾理氣之品,多數是具有辛香味,且有發散、行氣之功的藥材,比如砂仁、陳皮等,適當配合理氣藥材,如山藥、薏米、大棗、扁豆等,以益氣健脾,切不可濫用苦寒瀉下的藥材,否則會加重濕氣。

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以下組方:

1、四君子湯

人參(或黨參)、白術、茯苓、甘草4味基本中草藥組成的古方劑。益氣健脾,適於脾虛諸證。

喝水都長肉?其實是「脾虛」鬧的

2、參苓白術散

藥方是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橘梗而成。健脾補氣,是治療脾虛濕盛證的常用方。

3、薏米蓮子粥

薏苡仁、蓮子肉(去皮心)各30克,冰糖適量。先煎薏苡仁,再放入蓮子肉,等粥成後加入冰糖食用。健脾祛濕,是很好的藥膳。

最後提醒大家,中醫認為脾胃是要養的。“五谷為養”,假如為了減肥而斷五谷,脾胃自然受損,所以節食減肥並不是明智之選。

>>>脾虛之人不宜多吃的食物

1、蚌

性寒,味甘咸。正因其性質大涼,《隨息居飲食譜》中才明確告誡:“多食寒中,脾虛者忌。”蚌肉性寒,味甘咸,能滋陰、清熱,但脾虛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傷脾胃陽氣。所以,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告誡:“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虛便滑者皆忌。”

2、枸杞子

性平,味甘。但古代醫家也有認為,枸杞性寒。如《別錄》中說它“微寒”。《食療本草》認為“寒,無毒”。《本草求真》中還說:“枸杞,甘寒性潤。”正因如此,對平素脾胃虛弱,或素有脾胃虛寒便溏者,皆當忌之,正如《本草經疏》中告誡:“脾胃薄弱,時時洩瀉者勿入。”

3、山楂

又叫棠株、山裡紅,能開胃消食,但有損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綱目》中曾說:“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於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經疏》中也指出:“脾胃虛,兼有積滯者,當與補藥同施,亦不宜過用。”元•朱丹溪還認為:“山楂,若胃中無食積,脾虛不能運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發之氣也。”因此,脾虛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

喝水都長肉?其實是「脾虛」鬧的

4、梨子

生梨性涼,脾虛切忌。正如《飲食須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損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經疏》亦雲:“脾虛洩瀉,法咸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虛寒瀉者忌之。”因此,凡脾虛之人,尤其是脾胃虛寒腹瀉便溏者,切勿食用。

5、鴨肉

性涼之物。《飲食須知》中曾說:“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清•王孟英亦雲:“多食滯氣,滑中,凡為陽虛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虛之人,尤其是脾陽不足者忌食鴨肉。

6、甲魚

有涼血滋陰作用,屬於清補食品,滋膩之物,多食久食則有礙脾之運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虛之人,應當忌食之,正如《本草從新》中所告誡:“脾虛者大忌。”

7、牡蠣肉

性質微寒,味甘咸,雖有滋陰養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則導致脾胃虛寒,加重消化系統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虛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瀉者均忌多食。清•黃宮繡還說:“脾虛精滑者忌。”

8、螺螄

性寒,味甘,雖有清熱作用,但對脾胃虛寒之體則不相宜。正如《本草匯言》中指出:“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胃中有冷飲,腹中有久洩不實,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說:“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虛者,法當忌食之。”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