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台軍自造潛艇痴心妄想:僅是技術瓶頸就寫滿一張紙

4月5日,中國台灣地區宣布,將在現有4艘潛艇基礎上,自行建造8艘潛艇,初步設計將在2018年完成,第一艘潛艇將在10年內交付使用,但對潛艇的具體噸位和性能指標沒有提及。

中國台灣“海獅”級潛艇,首艇“海獅”號(SS-791)

中國台灣現有兩艘“海龍”級(荷蘭“旗魚”級)和兩艘美國“海獅”級(美國“射水魚”級)潛艇,前者是上世紀80年代的技術水平,現在已經較為老舊,接近退役年限了。後者則是二戰末期的技術水平,現在勉強還能出航,實際上只能用於基本訓練,沒有作戰能力。荷蘭(還有出售60架幻影2000戰斗機的法國)在領教了中國的盛怒之後,再也不趟台灣軍售這趟渾水了。其他歐洲國家(如德國、瑞典)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歐洲對台軍售的大門就此關上,連系統級的合作也避而遠之。

“海獅”級的二號艇,“海豹”號(SS-792)

2001年小布什宣布向台灣出售8艘常規動力潛艇,但美國早已停止常規動力潛艇的研制,使得小布什的宣布形同虛設。小布什或許低估了美國國內重開常規動力潛艇研制能力的難度,或許認為美國的庇蔭能促使歐洲國家在潛艇技術合作上有所松動,但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即使通過美國之手,歐洲也更加沒有理由得罪中國。小布什的這8艘潛艇在理論上或許依然在美國對台軍售的選項中,實際上已經沒人再提這事了。

美國或許動過腦筋,由台灣買單,在美國打造常規動力潛艇工業,填補出口空白。但核潛艇是美國海軍軍力的最高機密,常規動力潛艇的研制、配套等必須與核潛艇隔離。全新人為打造的常規動力潛艇產業是無根的浮萍,缺乏經驗,缺乏體系,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美國制造常規動力潛艇的吸引力,誰會對二流美國公司的產品那麼熱衷呢?從歐洲引進的話,歐洲也未必有興趣幫助美國打造一個競爭對手。

十幾年空心湯團吃下來,連湯團都沒有了,只有寡淡無味的湯,台灣也終於明白了,再等也等不來了。在上世紀70年代,台灣曾試圖打造較為完整的軍事工業,例如IDF戰斗機、“雄風”反艦導彈系列、“天劍”空空導彈系列、“天弓”防空導彈系列等都是這個時代啟動的。

問題是隨著中國崛起,美國對於軍售的態度也在後退,台灣地區要求追加的F-16 Block 52從小布什拖到奧巴馬,最後縮水成為現有F-16的升級。F-35更是遙遙無期,台灣潛艇的唯一可能只有“國艦國造”了。

“海龍”級潛艇,遠處為“海龍”號(SS-793),近處為“海虎”號(SS-794)

台灣地區從未公布過潛艇的技術戰術要求,或許因為國際上選擇余地不多,萬一制定了太精細的技術戰術要求,而機會來了但對不上,那就錯過機會了。實際上,國際市場的常規動力潛艇有很大的差別,從1500噸級的德國212型,到2600噸級的荷蘭“海象”,到3100噸級的澳大利亞“科林斯”級(瑞典技術),各有優劣。

噸位較小的212型適合淺水、封閉海區使用。噸位較大的“科林斯”級的戰斗力和航程較大,適合遠海使用。噸位適中的“海象”級比較靈活。

但實際上最適合台灣使用的是微型潛艇,因為它需要的是非對稱戰力。微型潛艇噸位只有一百來噸。再小當然是可能的,但戰斗力和自持力就太不堪了。微型潛艇可以搭載一條魚雷 ,但主要威力在於偵察。在台灣無法提供可靠的空中預警和岸基預警的情況下,微型潛艇是相對隱蔽、可靠和持續的前出預警和火力引導手段。岸艦導彈可以有的放矢地發動超視距打擊,“雷霆2000”火箭炮也可能用遠程精確制導彈藥發動打擊。在必要的時候,微型潛艇也可以直接出手,用有限的魚雷直接攻擊射程范圍內的高價值目標。

港口內的“海虎”號(SS-794)與“海豹”號(SS-792)

台灣到底會造什麼樣的潛艇,外界還不知道。主持建造的一般認為是台灣國際造船公司。據說台灣海軍和台船曾屢次派人前往歐洲,希望獲得有關國家的潛艇外殼設計與建造專利授權,無果而返。但台灣畢竟具有中等發達的工業技術水平,要超過二戰時代的德國技術水平還是做得到的,要造出能潛水並能發射魚雷的潛艇並不難。台灣的中鋼號稱能生產出潛艇需要的特種鋼,台灣也有一些廠商聲稱能制造潛艇所需的操縱系統和艇內管路系統,但這離完整的潛艇還天差地遠。在最理想情況下,這也只能拼湊出一艘能下潛船而已。

作戰潛艇的殼體不光要能承受基本的水壓,還要能經受深彈近炸的沖擊,如果擋住魚雷攻擊的要求太高的話。鋼板是一回事,焊接是另一回事。就是管路,也不是從A連到B就完事了,需要考慮日常維護、故障冗余、戰損控制。這還沒有涉及動力系統、聲納、火控系統、魚雷、反艦導彈,每一樣都是技術難關。比如,常規動力系統由柴油機、電池、螺旋槳等組成,潛艇柴油機需要放在浮筏上隔絕噪聲和振動,與推進軸的大功率柔性連接是另一個難題;螺旋槳需要大側斜多葉,高維高精度加工是提高推進效率和降低空泡噪聲的關鍵;就是傳統的鉛酸電池也有功率和壽命管理問題,如果用更先進的鋰電池技術和安全難點更多。

“海虎”號(SS-794)柴電動力潛艇

“雄風”導彈潛射化或許不是最大的技術難點,但魚雷就是另一回事了。水中航行的阻力大,魚雷動力系統的能量密度要求很高,使得安全貯存和使用成為很大的挑戰,在惡劣的水動力環境下還要可靠、靈敏地工作的自導頭更是技術難點。聲納的問題不僅在於一般的技術問題,還在於水聲信號的采集、分類和識別。

說實在的,這些東西在原理上都不過如此,要做到從無到有並不難,難的是要能造出與大陸一樣,具有現代先進水平的潛艇。大陸從引進50年代的蘇聯設計開始,到自主改進,到自主研發,已有70年的經驗。如果以建造數量衡量,更是居世界前列。最新的AIP潛艇不僅潛航時間極大延長,還具有發射巡航導彈的能力。中國台灣設計制造常規動力潛艇如果不能在技術水平上與大陸先進潛艇相同的話,是沒有意義的。

生存意識正是台灣地區最缺乏的。朝鮮、伊朗的工業基礎遠遠不如台灣,尚且能設計制造適合特定需要的微型潛艇,台灣沒有理由做不到。朝鮮、伊朗都面對強大的美國威脅,但都擺出“我死也要咬下你一口肉後再走”的勁頭。台灣根本沒有這樣的拼命三郎勁頭,否則台灣潛艇“國艦國造”早就不應該還是話題,而是常態了。

台灣地區潛艇”國艦國造”的另一個問題是可持續發展問題。台灣出於戰略考慮,將永遠地走機會主義道路,這就使得“國艦國造”只是進口無望後面的第二選擇,將永遠面臨不斷的啟動、荒廢、再啟動、再荒廢,IDF戰斗機就是先例。

即使台灣有足夠的遠見和定力,堅持“國艦國造”,長期維持從潛艇到主要系統的全套研發和生產能力的代價十分高昂,荷蘭就是因為需求不足、維持不下去而放棄了潛艇的研發和建造能力。英國、意大利的常規動力潛艇研發能力也放棄了,英國不再運作常規動力潛艇,意大利則按照德國設計建造。德國和瑞典的潛艇工業由於可觀的出口訂單而繼續維持。在可預見的將來,台灣潛艇要與德國、瑞典競爭,那跟台灣汽車要與德國、瑞典競爭一樣不可思議。

正在上浮的“海龍”號(SS-793)柴電動力潛艇

這一切都是基於台灣無法得到歐美的技術援助,但除了歐美,還有日本。日本具有豐富和完整的潛艇設計和建造經驗,日本潛艇在線型設計上向核潛艇靠攏,AIP動力也已經成熟。日本把台灣地區看作日本的門戶,安倍政府是戰後歷史上最熱衷與中國高調對抗的,日本也解除了對外軍售和軍事技術合作的禁令,日本會出手幫助中國台灣去研制潛艇嗎?

日本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意願,但未必有這個膽量。日本清楚台灣地區對大陸的意義,日本更清楚中日在近現代歷史上尚未理清的舊債。台灣對此也清楚。日本向其提供潛艇技術將踩過不計其數的紅線,將引發無法預計的後果和難以控制的危機升級。台灣地區要8艘潛艇是為了提高安全感,並不是為了開啟戰端。日本向其提供潛艇技術,是想牽制中國,而不是使得日本成為中國雷霆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連美國的支援都未必靠得住。美國的全球軍事戰略是前沿防御,實際上是在盟國的土地上打美國的戰爭,問題是這必須是美國的戰爭,而不是盟國的戰爭。盟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試圖把美國拉進來為盟國流血,這是注定要失望的。

那台灣地區靠自己的力量能研制出什麼樣的潛艇呢?先看他們到2018年能設計出什麼樣的東西,然後再看其制造能力了。就看是否比印度更有出息了。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