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星座最專情。最專一的男神們星座!

星座到底準不準?一起超神準破解「最專情的星座前五名」!

2016/02/25|

|標籤:

131229151486571

source:here

你有沒有看過「動情之後就不會變心的星座前五名」、「做容易劈腿的星座前三名」、「這陣子水星逆行影響最大的星座前三名」等文章標題呢?這些描述真得準嗎?如果不準,為什麼又會有許多人相信呢[1]?

在討論星座之前,我想把半個世紀前有一個心理學家Forer(1949)的一個有趣的實驗挖出來,在這裡稍稍改良一下,讓大家玩玩看:

Fashion-artificial-flower-decoration-flower-set-artificial-flower-living-room-font-b-dining-b-font-font

如果有人送你一束花,你會將它放在家中的哪裡呢?請用直覺立刻回答!

A.客廳 B.臥室 C.廁所 D.玄關 E.餐廳

準備好了嗎?

要公布答案了喔!

.

.

.

.

.

.

「選A的人,你需要別人喜歡你與欣賞你,但你通常對自己很嚴苛。你雖然有個性上的缺點,但通常會加以彌補。你有很多實力沒有好好發揮成你的優勢、你的外在表現很有自律也很自制、內心卻比較焦慮不安。有時候你會比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對決定或事情。你比較喜歡事情有多一點改變與多樣性,而且受到拘束或限制時,你會感到不滿。你覺得自己是個獨立思考者,為此感到自豪。在沒有令人滿意的證據下,你不輕易接受別人的說詞。你也覺得對別人太過坦白是不智的。有時候,你是外向、好親近、和善的,但有時你也比較內向、謹慎、沉默寡言。噢,還有,你有些夢想比較不切實際一些。」──引自(

Wiseman,2008

先解到這邊,選A的人覺得準嗎?大約有幾成準?如果你是選A的人,請你把準確性用0%~100%默寫在心裡。

選擇性注意的陷阱(selective attention)

實際上,那個花的題目是我胡謅的。而且,我並沒有為選其他選項的人量身訂做任何答案。

在心理學家Bertram Forer(1949)的研究中,他請參與者寫一份小測驗,一週後給「所有」的人都拿到類似上述內容一模一樣的解測報告書[2],可是,縱使用這種荒謬的做法,還是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這測驗很準,在滿分5分的測量中,平均得分4.6分(越高分越準)--這意味著,人總是選擇性地注意自己認同的事情與資訊。

後來的研究者又重新做了一次研究,請學生用標準的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然後給他們看兩份結果。其中一是真實測驗的結果本身,另外一個是隨意瞎掰的「模糊」測驗(但學生不知情),問他們相信哪一個,結果有59%的學生覺得瞎掰的結果比較準!

下次看爽報或P-Paper的時候,你可以把星座名稱遮起來,單看每個星座的描述或運勢,你同樣會發現:要命!每個都好像在說自己。這就是有名的巴納姆效應(The Barnum Effect)。

Source: xuite

為什麼你會覺得準?

後續的研究者Dickson與Kelly(1985)心想這不科學阿!怎麼會這樣呢?所以針對「假結果」的內容部份做了一些分析,結果發現三個「讓你覺得準」的重要因素:

source:starlove99.com

source:starlove99.com

獨特性:研究者相信這個結果是他所「獨有」的。你可以看上面這張圖,你會發現「最專情的前五名星座」就是打中了這點,因為只有「我」是專情的!

權威性:如果那是由研究者、「星座專家」所公布的結果,你就會更信賴它,(反之,某些新聞或媒體你甚至還沒看到他寫什麼就不相信了)(Milgram,1963朱邦彥,1976)。

正向性:我們通常喜歡聽好聽話,如果你的內容是「其實你是一個溫柔、又會替別人著想的人……」會比「你很自私,常常堅持己見……」更容易我們覺得「這就是我,只是別人都沒看見我這個部分!」。其實,就算是「堅持己見」也有「好聽的說法」,例如「愛上了就不會放手的五個星座」、「最有主見的三個星座」等等(只能說,嘴砲才是王道阿)。

所以,有些戀愛網站只要用一些花俏的插圖,甚至只要重複、誇大、模稜兩可地列出一些「特質」,很容易讓你在做完測驗後有非常準的錯覺。如果,這個網站又有一些「兩性專家」背書,可信度又會上昇許多。

啊所以星座到底準不準?

astrology

Source: straight

那麼,星座到底有沒有用呢?過去研究發現星座預測任何東西的效果量都不同,不過整體來說,你可以發現有些研究獲得很大的效果量,有些研究效果量在「零」的附近徘徊(就是沒有效果的意思),想了解研究細節可以參考「

星座與科學」的網站,裡面還是有許多支持(與反對)的研究。

目前心理學家比較一致的答案是:相信星座的人,就會覺得準。

圖片取自:星座與科學 ,整體來說以各種方法測量星座,並已知預測人格特質等效果量均偏低不穩定(點點都在零的附近擺盪),詳情可以到網站閱讀全文。

當然,星座學如果用統計來看,當樣本夠大、切分夠細小的時候,或許仍有值得參考的部份(據我所知,佔星家瑪法達最近也在做類似的事情,收集台灣大量樣本的資料庫進行研究)。

那真的有「最專情的五個星座」嗎?

Happy-Couple-Talk-About

Source: lifehack

其實,我的想法是,如果你相信有「最專情的五個星座」,那就和相信下面這些「真正愛妳的男人會做的七件事」是一樣的[3]:

  1. 「回到家之後看手機,第一個Line的是妳。」
  2. 「不管妳在不在身邊,妳都在他心裡面。」
  3. 「妳笑的時候會陪妳一起笑,妳哭的時候會比妳還傷心。」
  4. 「別的男生盯著妳看的時候會生氣,然後告訴妳說他生氣是因為在乎妳。」
  5. 「走路的時候會牽著妳的手,騎機車的時候會讓妳的手摟著他的腰。」
  6. 「不會對別的女生動心,因為心裡只有妳!」

你之所以會這麼相信這些期待,並不是因為它描述的是真愛,而是因為它戳中了你最深的不安與焦慮。

妳希望有一個人永遠不會離開你、永遠對妳好、眼裡只有你,可是,如果你真正在情場打滾多年就會發現,這些「你知道我知道但是大家都做不到」的事情,其實並沒有辦法真正反映,對方是真的愛妳,還是只是逢場作戲,玩玩而已。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星座都只是巴納姆效應,如果不只是把人切分成12種、還有更多上升、太陽、月亮等等的切分,星座學如果用統計來看,當樣本夠大、切分夠細小的時候,或許仍有值得參考的部份(據我所知,佔星家

瑪法達最近也在做類似的事情,收集台灣大量樣本的資料庫進行研究)。

尤其最近念了很不科學的榮格心理學之後更產生了兩種比較「溫和」的觀點:

  • 很多時候我們談特質,其實只是討論到自己的「顯性」特質而已。在不同情境、與不同人在一起下,我們仍然可能表現出不一樣的自己;甚至否些時候你會發現,那些你所討厭的「別人的特質」,其實自己身上也有[4]。
  • 我自己的感覺是,科學、星座、統計、或心理學,都只是一種「看待世界」的觀點、都很有限,沒有誰比較優越,只是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眼鏡窺見世界而已。

例如,有一次我在跟瑪法達對談的時候,聊到怎麼樣的人在一起比較適合、比較幸福,她用了四種不同象的星座(火、風、水、土)做了一些切割,分成幾種不同類型的人,我則是用交友網站顧問兼心理學家Helen Fisher(2004)的統計結果區分的四種人去討論,但最後我們達到同樣的結論是:沒有哪一對情侶在一起「絕對」會比較幸福,因為每對情侶都有他們的辛苦、也有他們獨特的幸福。

真正要說的話,願意在關係裡面有更多的調整和彈性(flexibility)的情侶,比較能夠透過更種回饋和互動去調整行為,也能一起度過困難(

Goldenberg,2008)。

Romantic-Couple

Source: desktop wallpaper

就像我常常說的那句話:

當你給愛情多一點時間,那麼時間也會給你多一點愛情。

註解:

  1. 例如這裡有很多「星座的討論」,你可以邊滑邊驚嘆:真是感恩師父、讚嘆師父阿!
  2. Forer(1949)後來坦承,那些描述是他從星座書上面摘錄下來的。閜面試他當時用的材料(你可以拿去唬你朋友)「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引
    自維基百科
  3. 摘自「真正愛妳的男人會做的七件事」
  4. 初學者可以參考這本「圖解榮格心理學(修訂版)」,專業度夠又容易懂

延伸閱讀:

  • Dickson, D.、Kelly, I. W. (1985)。 The’Barnum Effect’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Psychological Reports, 57(2),頁 367-382。
  • Fisher, H. E.(2004)。Why We Love: The nature and chemistry of romantic love。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
  • Forer, B. R. (1949)。 The fallacy of personal validation – a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of gullibility。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頁 118-123。 doi: 10.1037/h0059240
  • Goldenberg, I.(2008)。 Interlocking systems: the individual, the family, and the community [Chapter 4 from: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載於I. Goldenberg與H. Goldenberg(主編),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頁 90-113)。 Belmont, Calif: Thomson Brooks/Cole。
  • Milgram, S. (1963)。 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4),頁 371。
  • Wiseman, R.(2008)。 伯特倫。弗爾教授與夜店筆跡學家 (洪慧芳 譯)。載於 讓你瞬間看穿人心的怪咖心理學—-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學實驗報告(Quirkology:how we discover the big truths in small things)。(頁 30-31)。 台北: 漫遊者文化。
  • 朱邦彥 (1976)。 自我概念及說服者的權威與聽從性的關係─以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為例的實驗研究。新聞學研究(18),頁 135-171。

你的行動知識好友泛讀已全面上線

每天有成千上百則內容透過社群與通訊軟體朝你湧來,要從混雜著偽科學、假消息、純八卦的資訊中過濾出一瓢知識解渴,在這時代似乎變得越來越難?

為了滿足更多跟我們一樣熱愛知識與學習的夥伴,現在我們很害羞也很驕傲地宣布,手機閱讀平台——泛讀 PanRead iOS 版和「泛讀」Android 版都上架啦!使用後有任何心得或建議,都歡迎與我們分享喔

立即下載 優質知識不漏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