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沒有學習積極性,快花5分鐘看看吧!

這兩天,微信後台裡很多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例如,“非常不愛學習”“太討厭了”等等,全是很極端的字眼。

今天早晨,我又看到一個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很厭惡學習,看,“很”、“厭惡”這兩個字眼兒,都用到了孩子身上。然後她還說,“作業雖然都做了,但是英語完成得不好,我一提醒他,他就發火。”

可以說,如何提高孩子學習積極性,是家長們留言頻率最高的話題。如果孩子不想上學、不愛學習,該怎麼辦呢?

1

不要說傷害學習積極性的5句話

  • 寫作業磨蹭,今天晚上不許玩!

我常常聽到家長限制孩子玩的時間,但是有沒有家長限制孩子學習的時間呢? 

支招:限制學習時間有時更高效。

  • 看看人家孩子,又考了第一!

當父母總比較成績給孩子造成壓力時,你口中的榜樣,常常變成孩子仇視的對象。

支招:名次不是輸贏。

  • 是你自己要學的,怎麼能半途而廢!

很多家長明白學習的目的也支持孩子的興趣,但是當我們很高興孩子有了喜歡的事情,還存在一種情況,那就是三分鐘熱度,有了熱情,很快熄滅了怎麼辦?

支招: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輕鬆和快樂

  • 你就好好學習,其他不用管!

很多家長讓孩子只關注學習,反而阻礙了孩子真正的學習能力。

支招:學習不是只在課本上。

  • 別問“為什麼”,別胡思亂想!

在孩子小的時候,會問我們無數個為什麼,其實這正是孩子學習的重要方法

支招:“為什麼”是點燃學習的火種。

2

了解這8個心理學規律

  •   小考都挺好,大考就砸鍋(詹森效應 )

曾經有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一到賽場就會失利,自己和他人都很失望。由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因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類似現象,平時名列前茅的學生一到大考,就發揮失常,表現出緊張、慌亂,甚至記憶驟退,腦海裡一片空白。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結果期望值過高,想要成功,又怕失敗,患得患失,壓力過大。結果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失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各種症狀就隨之而生。

啟示:要教會孩子注重過程,淡化結果。學會關注過程中的付出與收穫,而不僅僅是看結果如何。

  • 給孩子留點“空白”(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很不耐煩,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最終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這種由於刺激過多、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啟示:孩子考試沒考好,有的父母只要一看到孩子看電視或者玩遊戲就會跟孩子提起沒考好的事情,讓孩子感覺“又來了”,使孩子從最初的內疚不安到後來的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要超過限度,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逆反的心理也會隨之降低。

  • 怎樣才能激發學習興趣(德西效應)

當一個人做一件事很開心時,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一次實驗,他隨機挑選一些學生解答智力難題。實驗的第一階段,所有學生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獎勵組的學生完成一道難題就會得到1美元獎勵,無獎勵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第三階段,讓學生們自主學習,研究員通過觀察學生在業餘時間是否繼續做題,來判斷學生對解題的興趣。結果發現,被獎勵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地快,而未被獎勵的學生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解題。

啟示:不要隨便獎勵孩子,並不是所有的獎勵都會讓孩子更願意做一件事,獎勵也會澆滅他們對一件事的興趣。

  • 誰都喜歡“夠得著”的目標(登門坎效應)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這個人為了給他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實驗者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先請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週後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佔被要求者的55%。

啟示:在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時,我們不要在最初就給孩子設立一個難以完成的大目標,而要根據孩子的能力製定他們“夠得著”的目標。比如,希望孩子養成快速寫作業的習慣,我們可以先讓孩子從自我分析開始;第二個階段在學校完成三項作業;第三個階段九點以前完成等等,根據自身情況制訂一個時間段(一周、半月或一個月)養成一個好習慣的目標。

  • 面對壓力怎麼辦(齊加尼克效應)

因壓力導致心理上的緊張狀態,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作過一次實驗:他將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期間,齊加尼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干預,使他們無法完成任務,而讓另一組順利完成任務。結果發現: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出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

啟示:孩子完不成作業或完不成學校的任務時,雖然表現得滿不在乎或者逃避,其實他們的內心很焦慮。在這種情況下,指責只會讓他們更有壓力,更加逃避。和孩子一起,幫助他們完成任務,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 被關注的力量(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是指當人們意識到自己被關注或觀察時,會刻意改變自己某些言語和行為的效應。

1924年11月,哈佛大學的心理專家在霍桑工廠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選定了六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試圖通過改善照明、工資、休息時間、午餐等因素,找到提高員工效率的方法。歷時九年的實驗和研究,學者們終於發現在霍桑試驗中,當這六名女工被抽出來成為一組的時候,她們就意識到自己是這些專家一直關心的對象,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被關注的。

啟示:給予孩子一些權力,比如:學習任務的規劃、分擔家務、零花錢的管理等等,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自我能力的認可,這份關注能夠激發孩子們前進的動力,證明自己是值得被關注的。

  • 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感受(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我們對一個人形成好或壞的印像後,就會依據這些印象來推論他其他方面的特徵。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做了一個試驗。上課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向一個班的學生介紹他時,實驗者用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詞,向另一個班的學生介紹他時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下課之後,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迴避。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會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啟示:孩子對於老師和同學的態度會影響到他們在學校的積極性,所以與孩子交流時,不要過早地對他的老師和同學做出評價,要鼓勵孩子盡可能多地與他們交流,更加全面地看身邊的人,不要因為某句話或某個舉動就認為這個人一定是什麼樣的。

  • 抽刀斷水水更流(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越想得到。這與人們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關,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就是“禁果效應”。

啟示:很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早熟或因為早戀而影響學習,於是就控制孩子上網或與異性的接觸。但這樣的阻止反而讓孩子更加好奇網上的內容和外面的世界,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可能還會騙父母,父母就會失去正面引導孩子的機會。孩子遲早會走入外面的世界,與其不讓孩子接觸,不如與他們分享利弊,教會他們自我保護、自己判斷的能力。

3

幫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自己解放出來

在孩子上學後,很多家長都開始守著孩子做作業,不厭其煩地,一道題一道題地耐心講解,有時甚至全家總動員,為的就是輔導孩子的作業。

兩年下來,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一直領先,但是獨立學習能力卻沒有得到提高。

上了三、四年級,語文的閱讀分析、作文加上來了,數學題目也更難了,有些家長輔導力逐漸力不從心了。

孩子失去了家長的支撐,學習馬上就滑落下來了。家長著急,孩子失落。

孩子自主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學習逐漸形成的。而且越小開始訓練,效果越好。

潛移默化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從“陪讀”中抽身,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立精神。

  •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大家都知道,廣泛的興趣,更能夠積累孩子多方面的感性認識,豐富知識量,拓寬思路,面對問題時能夠多角度的去思考。沒有興趣的學習是一種痛苦的行為,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相輔相成,那怎樣培養孩子的廣泛的興趣呢?

(1)拓展孩子的視野,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外出旅遊或參加社會活動是很好的學習途徑。

(2)從遊戲中開發孩子的興趣。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些益智類、競爭類游戲能很好的激發孩子對某一事物的興趣。

(3)讓孩子多讀書。多給孩子買一些有益的適合孩子特點的書,像是趣味科學、腦筋急轉彎、自然奇觀等,最好是圖文並茂,孩子容易感興趣。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選擇他喜愛的書籍。

  • 給孩子足夠的鼓勵和讚揚,增強他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而自信心更多時候是來自家庭、父母的鼓勵。

(1)適時、及時的誇讚。受到自己信賴的人(爸爸媽媽、老師)的表揚,會增添孩子的自信心,做事更加認真努力。

  

(2)充分尊重、信任孩子。與孩子有關的一切事宜都讓孩子擁有知情權,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是強制性的讓孩子被動的接受“愛”心安排。

  • 多給予孩子積極有益的暗示

父母直接的教育,孩子可能不願接受,但是一些積極的暗示作用效果確實很明顯的。如表情暗示(眼神),榜樣暗示(以身示範),動作暗示(大拇指),語言暗示等等…

在適當的時候真誠的給予孩子一些積極暗示,一定會收到意料想不到的驚喜。

  • 讓孩子體驗學習的快樂

經常的成功會給孩子帶來快樂,通過學習取得好成績,受到老師、父母的稱讚對孩子來說是件很快樂的事情。所以,在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績的時候,及時給孩子一些認可,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很有幫助!

點擊查閲更多文章: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