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度發現人類的靈魂是超弦|視頻

人的構成是什麼?

人類的靈魂真的存在嗎?

生從何來?

死又何往?

……

人有沒有靈魂?這是爭論不休的問題,但有些人卻因此進行研究靈魂的工作,希望從這項研究,可以證明人有靈魂。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由看得見的物質研究到了看不見的原子、質子、誇克到中微子。現在又發現了比中微子更小物質--超弦。科學家說,人類的靈魂就是超弦。

超弦是一種物理學理論。科學家們認識它不久。1968年,嘉博略爾發現了弦的圖形。此後,理奧納特博士進一步理解為一小團類似橡皮筋那樣可以扭曲抖動的有彈性的線段。後來科技界有了超弦理論。

現在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物質世界是由超弦的震動產生的。超弦是宇宙具有獨立生命意識的最微小的生命體。人類的靈魂其實就是其中一種超弦。科技界終於觸及到了靈魂的環節。

先不說靈魂,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超弦理論?

超弦理論認為,不存在粒子,只有弦在空間運動,各種不同的粒子只不過是弦的不同振動模式而已。自然界中所發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結合來解釋。

最為奇特的是,弦並不是在平常的三維空間運動,而是在我們無法想像的高維空間運動。我們過去關於空間的觀念都是錯誤的,空間正在以一種陌生得令人驚訝的方式活動著。

粒子的下面是什麼

眾所周知,物質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又由誇克組成。那麼,誇克和電子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科學家發現,誇克和電子都不可再分了,似乎是沒有內部結構的點粒子,因此把它們稱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質的基本單元,就像英語裡的“字母”一樣。

但是,已知的基本粒子並不僅僅是誇克和電子兩種,而是多達數百種,而且,每一種基本粒子都有它們的反粒子。我們現在把所有的基本粒子分為三大類,通常稱為“族”:輕子族,包括電子、中微子等;誇克族,包括上誇克、下誇克、粲誇克、奇異誇克、頂誇克和底誇克這六種誇克和各自的反誇克;媒介粒子族,包括光子、膠子等。非常奇怪的是,除了誇克和電子外,大部分基本粒子都不組成更大的物質結構,例如,中微子總是在宇宙中獨來獨往,不與其它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媒介粒子則只在其它粒子間傳遞力的作用;還有很多粒子像介子、超子等都極不穩定,通常在極短時間內衰變成其它粒子。

我們知道,電子能像地球繞太陽旋轉那樣繞著原子核運動,但電子能不能也像地球那樣進行自轉呢?按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物體在自轉時,其轉軸上有一個固定不動的中心點,電子既然是一個點狀粒子,那它就不會有什麼多餘的“中心點”,它的自旋也就無從談起。但科學家證實,電子仍然像地球那樣,既公轉,也自轉,而且永遠地以固定不變的速率旋轉,這是電子自身固有的性質,稱為“內稟自旋”。而且,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與電子相同的自旋。

然而粒子的自旋與地球自轉是不一樣的,地球的自轉是連續的,粒子的自旋則是間隔性的,也就是說,它的自旋是一跳一跳著進行的。

每一種粒子的所有成員都是相同的,我們不可能把兩個電子或者中微子區別開來。而不同種類的粒子則有著明顯的不同,其主要區別就在於它們的質量、電荷以及內稟自旋都各不相同。

這些基本粒子性質各不相同的原因是什麼?它們為什麼在不停地自旋?這些不同的粒子還能不能找到更深層的、統一的內部結構?這些問題長期以來都在困繞著科學家們。

為何有四種力

進一步的問題就是,這麼多不同種類的粒子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假如宇宙是由很多微小的、相互間沒有關係的物質微粒組成的,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像被隔離的,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宇宙中,就會既無恆星,又無行星和生命,只是一個寂寞的、完全沒有事件發生的微粒集合。

幸運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宇宙中存在著各種類型的力,是它們把散沙般的基本粒子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各種各樣的物質,並安排了宇宙間的秩序。這些力從本質上都可歸結為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

這四種力的來源是不一樣的。引力源於物體質量的相互吸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間就存在引力,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電磁力是由粒子的電荷產生的,一個粒子可以帶正電荷,或者帶負電荷,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如果一個粒子不帶電荷,則不受電磁力的影響,不會感受到排斥力和吸引力。強力主要是把誇克結合在一起的力,所以也叫核力。像電磁力一樣,也起源於電荷,不過只是誇克間的電荷,物理學家稱之為“顏色電荷”。弱力的作用是改變粒子而不對粒子產生推和拉的效應,像核聚變和核裂變這兩個過程都是受弱力支配的。

四種力的相對強度以及作用範圍都有著巨大的區別。從相對強度上來說,假定以電磁力的強度為一個單位強度,則強力要比這個單位大出100倍,弱力只有1/1000,引力小到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在微觀世界中,它只有電磁力的10的40次方分之一!從作用範圍上來說,引力的作用範圍是宇宙範圍的;電磁力的作用範圍在理論上可以達到無限遠,但實際上,大多數物體正負電荷相互抵消,其外部都呈電中性;而強力和弱力的作用範圍則極小,只能在粒子範圍內發生作用。

這四種強弱懸殊、性質各異的基本力,完全控制了我們的宇宙。  

現在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有四種基本力?為什麼不是五種、三種或者一種?這四種力為什麼如此不同?為什麼強力和弱力只能在微觀尺度上發揮作用,而引力和電磁力卻具有無限的作用範圍?還有,為什麼這些力的固有強度會有那麼大的差別?

最後的問題是,所有這些力有沒有一個共同的根基?如果有,它們為何又分裂了?

終於,超弦理論來了。

粒子怎樣變成弦?

一連串的疑惑不得不使科學家認真考慮:也許在基本粒子內部存在一種更深層的結構,這種結構尚未被我們所理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科學家孜孜不倦地努力下,一個新的理論逐漸浮出水面,這就是超弦理論。超弦理論認為,在每一個基本粒子內部,都有一根細細的線在振動,就像小提琴琴弦的振動一樣,因此這根細細的線就被科學家形像地稱為“弦”。

撥動吉他一根弦,你會聽到一個音。撥動另一根弦,你會聽到另一個不同的音調,因為不同的弦振動的模式不同。一個音樂家通過一個吉他的六弦合奏,使這些弦在不同頻率振動,便可創造出無數美妙的音樂。像琴弦的不同振動模式彈出不同的樂音那樣,粒子內部的弦也有不同的振動模式,只不過這種弦的振動不是產生什麼音樂,而是產生一個個粒子。不同粒子的性質由弦的不同振動行為來決定,電子是以某種方式振動的弦,上誇克又是以另一種方式振動的弦,如此等等。

弦與粒子質量的關聯是很容易理解的。弦的振動越劇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動越輕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這也是我們熟悉的現象:當我們用力撥動琴弦時,振動會很劇烈;輕輕撥動它時,振動會很輕柔。而依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原理,能量和質量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現:大能量意味著大質量,小能量意味著小質量。因此,振動較劇烈的粒子質量較大,反之,振動較輕柔的粒子則質量較小。

依照弦理論,每種基本粒子所表現的性質都源自它內部弦的不同的振動模式。每個基本粒子都由一根弦組成,而所有的弦都是絕對相同的。不同的基本粒子實際上是在相同的弦上彈奏著不同的“音調”。由無數這樣振動著的弦組成的宇宙,就像一支偉大的交響曲。

在量子理論中,每一個粒子還具有波的特性,這就是波粒二象性。現在我們明白了,粒子的波動性就是由弦的振動產生的。

以前,我們想像所有的物質粒子都是點狀的東西,沒有空間大小。但現在我們明白了,那一個個點粒子其實並不是一個個實體的點,而是包含有一片片更微小的空間結構,這樣的空間結構的振動乍看起來像是一個個點,是因為我們目前還沒有更精微的探測技術。

物理學家還發現,弦的振動模式與粒子的引力作用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繫。同樣的關聯也存於弦振動模式與其它力的性質之間,一根弦所攜帶的電磁力、弱力和強力也完全由它的振動模式決定。

弦如何運動?

弦本身很簡單,只是一根極微小的線,弦可以閉合成圈(閉弦),也可以打開像頭髮(開弦)。一根弦還能分解成更細小的弦,也能與別的弦碰撞構成更長的弦。例如,一根開弦可以分裂成兩根小的開弦;也可以形成一根開弦和一根閉弦;一根閉弦可以分裂成兩個小的閉弦;兩根弦碰撞可以產生兩個新的弦。

但是當一根弦在時空中移動時,它就沒那麼簡單了。弦的運動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三維空間已經無法容納它的運動軌跡,必須有高達十維的空間才能滿足它的運動(十維空間是數學方程計算的結果)。就像人的運動複雜到無法在二維平面中完成,而必須在三維空間中完成一樣。

點粒子內部的空間不是三維的,可能還有很多維,這似乎非常不可思議,不過,認真想起來,高維空間的存在完全是合理的。為了看清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一個水管的例子。我們知道,水管的表面是二維的,但是當我們從遠處看它時,它卻像是一維的直線。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水管的那兩維很不一樣,沿著管子伸展方向的一維很長,容易看到;而容易繞著管子的那一個圓圈維很短,“捲縮起來了”,不容易發現。你必須走近水管,才能看清繞著圓圈的那一維。

這個例子表明了空間維度的一個微妙而又重要的特徵:空間維有兩種。它可能很大延伸得很遠,能直接顯露出來;它也可能很小,捲縮了,很難看出來。水管比較粗大,繞著管子的那一維很容易就看到。假如管子很細——像一根頭髮絲或毛細管那樣細,要看那捲縮的維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在最微小的尺度上,科學家業已證明,我們宇宙的空間結構既有延展的維,也有捲縮的維。就是說,我們的宇宙有像水管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大的、容易看到的維——我們尋常經歷的三維,也有像水管在橫向上的圓圈那樣的捲縮的維——這些多餘的維緊緊捲縮在一個微小的空間,即使用我們最精密的儀器也根本不能探測它們。

那些看不見的維可能會有多小呢?我們最先進的儀器能探測到百億億分之一米的結構,如果那些維度捲縮得比這個尺度還小,我們就看不見了。科學家的計算表明,捲縮的維可能小到普朗克長度(即10的負33次方釐米),是目前的實驗遠遠不可能達到的。

為什麼需要多維空間?

理解了宇宙的空間有更多維存在,再回過來看相對論與量子理論是如何產生矛盾的,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這兩個理論在日常的三維空間裡是不可能統一的,它們的矛盾是必然的,只有在高維空間裡才能得到統一。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一個三維世界和二維世界的例子。我們首先假設有一些生活在二維平面世界的生命,它們的世界裡只有長和寬,根本無法理解第三維——“高”這一維。因此,它們對三維世界的感知只限於三維物體在平面世界的投影,或者三維物體與平面世界的接觸面,試想一想,一個平面生命怎麼能夠通過投影來想像三維物體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呢?當三維物體與平面世界接觸時,三維物體在平面世界上的零碎片段,比如一張桌子的四根腳柱、人印在地面上的兩雙鞋印,更讓平面生命摸不著頭腦——這些拼不到一起的碎片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它們不能想像,四片互不相連的印跡怎麼會構成一張完整的桌子呢?那斷斷續續的鞋印上怎麼會有一雙完整的鞋呢?而且,鞋的上面竟然還有一個更加完整的人!用二維的眼光來打量這些碎片,你永遠不可能將它們拼成一個整體。

於是有一天,一個足智多謀的平面生命偶然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它宣布,平面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向上”的第三維,如果順著這些碎片“向上”看,其實碎片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這真是個驚人的見解,大多數平面生命都困惑不解。

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遭遇與這種情況非常相似,在我們的三維空間裡,它們就像兩塊互不相干的碎片,永遠也拼合不到一起。但把空間“向上”抬一抬,把宇宙變為十維空間,相對論和量子理論這兩塊看似互不相干的碎片就會令人震驚地結合得天衣無縫,成為一個更完整的理論大廈的兩根互相依存的支柱!雖然我們在三維空間中無法想像和描述一個多維的空間,但我們卻能通過複雜的數學方程推導出它的存在。

什麼是M理論?

人們自然而然地問,為什麼有6個維度是蜷縮起來的?這6個維度有何不同之處?為什麼不是5個或者8個維度蜷縮?這種蜷縮的拓撲性質是怎樣的?有沒有辦法證明它?因為弦的尺度是如此之小(普朗克空間),所以人們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用實驗去直接認識它,而且弦論的計算是如此繁難,不用說解方程,就連方程本身我們都無法確定,而只有採用近似法!更糟糕的是,當第一次革命過去後,人們雖然大浪淘沙,篩除掉了大量的可能的對稱,卻仍有5種超弦理論被保留了下來,每一種理論都採用10維時空,也都能自圓其說。這5種理論究竟哪一種才是正確的?人們一鼓作氣沖到這裡,卻發現自己被困住了。弦論的熱潮很快消退,許多人又回到自己的本職領域中去,第一次革命塵埃落定。

一直要到90年代中期,超弦才再次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完成一次絕地反攻。這次喚醒它的是愛德華威頓。在1995年南加州大學召開的超弦年會上,威頓讓所有的人都吃驚不小,他證明了,不同耦合常數的弦論在本質上其實是相同的!我們只能用微擾法處理弱耦合的理論,也就是說,耦合常數很小,在這樣的情況下5種弦論看起來相當不同。但是,假如我們逐漸放大耦合常數,它們應當是一個大理論的5個不同的變種!特別是,當耦合常數被放大時,出現了一個新的維度--第11維!這就像一張紙只有2維,但你把許多紙疊在一起,就出現了一個新的維度--高度!

換句話說,存在著一個更為基本的理論,現有的5種超弦理論都是它在不同情況的極限,它們是互相包容的!這就像那個著名的寓言--盲人摸象。有人摸到鼻子,有人摸到耳朵,有人摸到尾巴,雖然這些人的感覺非常不同,但他們摸到的卻是同一頭像--只不過每個人都摸到了一部分而已!格林(Brian Greene)在1999年的《優雅的宇宙》中舉了一個相當搞笑的例子,我們把它發揮一下:想像一個熱帶雨林中的土著喜歡水,卻從未見過冰,與此相反,一個愛斯基摩人喜歡冰,但因為他生活的地方太寒冷,從未見過液態的水的樣子(無疑現實中的愛斯基摩人見過水,但我們可以進一步想像他生活在土星的光環上,那就不錯了),兩人某天在沙漠中見面,為各自的愛好吵得不可開交。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在沙漠炎熱的白天,愛斯基摩人的冰融化成了水!而在寒冷的夜晚,水又重新凍結成了冰!兩人終於意識到,原來他們喜歡的其實是同一樣東西,只不過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態不同罷了。

這樣一來,5種超弦就都被包容在一個統一的圖像中,物理學家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這個統一的理論被稱為"M理論"。沒人知道這個"M"確切代表什麼意思,或許發明者的本意是指"母親"(Mother),說明它是5種超弦的母理論,但也有人認為是"神秘"(Mystery),或者"矩陣"(Matrix),或者"膜"(Mempane)。在M理論中,時空變成了11維,由此可以衍生出所有5種10維的超弦論來。事實上,由於多了一維,我們另有一個超引力的變種,因此一共是6個衍生品!這時候我們再考察時空的基本結構,會發現它並非只能是1維的弦,而同樣可能是0維的點,2維的膜,或者3維的泡泡,或者4維的…我想不出4維的名頭。實際上,這個基本結構可能是任意維數的:從0維一直到9維都有可能!M理論的古怪,比起超弦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管超弦還是M理論,它們都剛剛起步,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雖然異常複雜,但是超弦/M理論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甚至它得以解釋黑洞熵的問題--1996年,施特羅明格(Strominger)和瓦法(Vafa)的論文為此開闢了道路。在那之前不久的一次講演中,霍金還挖苦說:"弦理論迄今為止的表現相當悲慘:它甚至不能描述太陽結構,更不用說黑洞了。"不過他最終還是改變了看法而加入弦論的潮流中來。M理論是"第二次超弦革命"的一部分,如今這次革命的硝煙也已經散盡,超弦又進入一個蟄伏期。PBS後來在格林的書的基礎上做了有關超弦的電視節目,在公眾中引起了相當的熱潮。或許不久就會有第三次第四次超弦革命,從而最終完成物理學的統一,我們誰也無法預見。

值得注意的是,自弦論以來,我們開始注意到,似乎量子論的結構才是更為基本的。以往人們喜歡先用經典手段確定理論的大框架,然後在細節上做量子論的修正,這可以稱為"自大而小"的方法。但在弦論裡,必須首先引進量子論,然後才導出大尺度上的時空結構!人們開始認識到,也許"自小而大"才是根本的解釋宇宙的方法。如今大多數弦論家都認為,量子論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量子結構不用被改正。而廣義相對論的路子卻很可能是錯誤的,雖然它的幾何結構極為美妙,但只能委屈它退到推論的地位--而不是基本的基礎假設!許多人相信,只有更進一步地依賴量子的力量,超弦才會有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

靈魂和超弦理論之間的關係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和英國的兩位著名科學家提出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理論,認為構成靈魂的量子物質離開神經系統而後進入宇宙時便會出現瀕死經歷。根據他們的理論,意識是大腦內一台量子計算機的程序,即使人死後,這個程序仍可以在宇宙中存在。這種現象可以解釋一些人出現的瀕死經歷。

這項類宗教理論由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意識研究中心負責人和麻醉學與心理學系教授斯圖亞特-哈默羅夫博士提出,立基於他與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爵士提出的一項與意識有關的量子理論。根據他們的理論,人類的靈魂存在於腦細胞內被稱之為“微管”的結構內。他們指出人類的意識活動是這些微管內量子引力效應的結果。這種理論被稱之為“調諧客觀還原理論”(Orch-OR)。

根據他們的理論,人類的靈魂是大腦內神經元細胞之間的交互作用。它們由宇宙內的基本物質構成,可能在時間誕生後就已經存在。這種觀點與佛教和印度教的觀點類似,即意識是宇宙的一個組成部分。此外,與西方的哲學唯心主義也有相似之處。

哈默羅夫認為,在瀕死經歷中,微管失去了它們的量子態,但裡面的信息並沒有遭到破壞。也就是說,靈魂離開肉體,重回宇宙。哈默羅夫在紀錄片《科學頻道-穿越蟲洞》中表示:“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微管失去了它們的量子態,但微管內的量子信息並沒有遭到破壞,也無法被破壞,離開肉體後重新回到宇宙。如果患者甦醒過來,這種量子信息又會重新回到微管,患者會說'我體驗了一次瀕死經歷'。如果沒有甦醒過來,患者便會死亡,這種量子信息將存在於肉體外,以靈魂的形式。”

Orch-OR理論遭到以經驗為根據的思想家的猛烈抨擊,在科學界也引發巨大爭議。《赫芬頓郵報》報導稱,很多科學家向這一理論發出挑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馬克斯-特格馬克便是其中之一。在200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特格馬克批評了Orch-OR理論。這篇文章被很多反對者引用。哈默羅夫認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將最終證明Orch-Or理論,最近發現的量子效應驗證了很多重要的生物學過程,例如嗅覺、鳥類的導航以及光合作用。

◆  ◆  ◆   ◆  ◆

…科學家說…

英國醫生山姆.帕尼爾是世界上再度用科學實驗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人。他的實驗設計是這樣的:如果病人死後“靈魂”能漂起來,還能看到自己的身體,看到醫生們在搶救他的身體,看到天花板上的燈,那麼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塊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體(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麼物體,別人不知道),那麼“靈魂”就應該能看到這些小物體。如果這個病人能被搶救過來,能夠說出板上的小物體是什麼,那麼就能區分出“靈魂”到底是虛無飄渺的想像呢,還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

山姆對100多個病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有7個被搶救過來的病人醒來後能說出自己“靈魂”離體時看到的景象,特別是板上的小物體,說的全都對。山姆的實驗獲得了成功。

山姆的實驗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是世界上首次用科學實驗的方法,證實了“靈魂”的客觀存在。“靈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有一定的大小,可以飄起來,可以移動,它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種形式,而不是虛無飄渺的想像。

1960年,美國麻薩諸賽州州立醫院丹甘‧馬克吐加博士,舉行了一項試驗——他訂製了一個病床,床腳連接在一具靈敏的台秤上。馬克吐加博士安置一位瀕臨死亡的病人躺在上面,準備測量病人臨終之際的體重變化。從病人在死亡以前三小時四時分,就開始記錄病人體重的變化。起初病人的體重很正常地以每小時一盎斯的比例減少。那是由於呼吸而散發水分,和因流汗而從皮膚蒸發水分所致。不料三小時四十分之後,當病人斷氣的一剎那,台秤的指針一下子下降了許多。根據記錄,那突然下降的重量,約有四分之三盎斯(約21克) ,和先前緩慢的減少,迥然不同。並且自那時以後指針就一直沒有變動,換句話說:

在那一瞬間,有四分之三盎斯重量的東西,從病人的身上離開而去。他經過了六次相同的試驗,都發生同樣的情形。

而法國的神經病學家安利‧巴拉迪博士經過長期研究的結果,進一步有了新的發現,就是:人在死前的剎那間,若及時用超速相機來拍攝的話,很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現像出現在膠片內。在1907年4月,他的兒子不幸遭遇嚴重的車禍,當被送進醫院面臨死亡的剎那間,巴拉迪博士抓緊機會,用超速相機一連拍下數十張照片。結果,在沖洗之後,發現其中一張照片,裡面有一團奇怪的白影。接著在同年的10月,他的妻子患重病瀕臨死亡邊緣,他壓抑住心中的悲傷,在妻子的病榻旁邊,佈置了最高度的攝影機。當他的妻子呼吸急促將斷氣之前,他就開始按動活門拍攝,然後每隔十五分鐘,再拍攝一回。在他的妻子死後的24小時內,他守候在病房,冷靜地從事靈魂的拍照工作。事後,這些膠片被沖洗出來,結果拍攝到從屍體內逐漸冒升出來的白影。

過了十年之後,有位希華特‧加林頓博士因為看到在倫敦聖湯姆斯醫院服務的W‧J基爾奈博士發表的論文,說明以一種叫作“泰西亞檸”的染料染過的布幕,若用來透視人體,可以看到從人體散發出如霧一般,而且發亮的東西。於是加林頓博士訂製了一套這種布幕,請求一位作醫生的朋友給予幫助,將布幕送到一位病危少女的病房。他和醫生從布幕後面透視那位垂死少女的動態,想不到他們竟然從布幕上看到從病人身體發散出像霧一般的東西,映成朦朧的光體;那一光體又開始變化,終於形成了躺在床上那位少女的影子。於是,一幕奇怪的情景在這時候發生了,那少女躺臥形狀的影子慢慢地離開病床,向著天井方面上升。這種情景,使加林頓博士不禁驚奇呼叫一聲:“啊!那影子從她的身體離開而去。”那一具微微發亮的影子,在空中像在游泳一般地飄向病房的一個角落,終於消失了。加林頓博士這時沖向病床,發現那位少女果然死了。

◆  ◆  ◆   ◆  ◆

…名家說…

世界上唯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一個人充滿活力的靈魂。——愛默生

靈魂不能像肉體那樣愚蠢地忍受痛苦,靈魂能支持肉體,但肉體卻不能支持靈魂,靈魂有辦法在思考中治愈自己的創傷,就像女裁縫的炭鬥可以燙平衣縫一樣。——巴爾扎克

所謂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變化著的。就是肉體生命的衰弱和靈魂生命的強大、擴大。—— 列夫•托爾斯泰

人類明白了肉體的藥不靈驗時,才尋找出靈魂之藥。—— 費謝特

如何更好地解釋宇宙、靈魂等未解之謎,我們期待著科學家的繼續攀登,用更加準確的理論來闡釋和分析!

——END——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