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被捧上神壇的電影經典曾經也遭「票房冤案」,甚至讓電影公司破產變賣拍外景的地!

前言:

經典是什麼,經典就是永不過時,而電影中的經典,就是歷久彌新,能流傳於後世的傳世之作。電影票房由市場諸多因素決定,就像電影質量,院線排片,宣傳,口碑,同期電影競爭力,導演、演員號召力等 。而決定一部電影能否成為經典卻要經歷時間的大浪淘沙。

許多經典電影當年上映時票房成績可以說是奇差無比,而那些粗製濫造的「無心之作」卻被觀眾一次次用真金白銀捧上神壇。但好在隨時間流逝,這些經典的價值所在慢慢被影迷挖掘出來。可能,這就是真正的大浪淘沙吧!

ADVERTISEMENT

1.《埃及豔後》1963

製作成本4400萬美元,票房2600萬美元(積累到1970年美國票房才達到4800萬美元)

這是一部差點讓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破產的影片,因為巨大的投入和微小的所得,讓福克斯公司不得不變賣263畝的外景地,此後福克斯公司不得不通過低成本的流行電影穩住陣腳,並在1965年憑藉《音樂之聲》820萬美元成本博得1.5億美元票房的收益才徹底扭轉財政困境。

《埃及豔後》是當時好萊塢史詩片風潮的產物,5年前的《賓虛》摘得奧斯卡11項大獎,讓福克斯公司對《埃及豔後》寄予厚望。為了拍出「奧運會開幕式的排場」,幾乎搭建了一個羅馬城,而最後的造價高達4400萬美元,考慮通貨膨脹,相當於2010年的4億美金之巨。影片拍攝期間也是災難不斷,製片人、導演辭職,女主伊莉莎白·泰勒和男主理察·伯頓的緋聞事件,而且開拍不久女主泰勒就患病,導致拍攝一直斷斷續續。在奧斯卡方面,獲得了最終9項提名,但大多為非表演類提名,被寄予厚望的泰勒沒有獲得任何成績,福克斯的最終成績也是化妝、視效這樣的4個奧斯卡獎項,顯然與《賓虛》的成績遙不可及。

ADVERTISEMENT

雖然各種不幸,但以現在眼光來看仍可稱得上經典,影片的確以驚人氣魄重現了古羅馬時代一段波濤壯闊的歷史,導演約瑟夫駕馭大場面的功力還是不簡單。

2.《公民凱恩》1941

製作成本68萬美元,重映票房158萬美元

1952年起,英國權威性雜誌《視與聽》每十年由全球最頂級的導演和影評家評選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影片,除了第一次之外,《公民凱恩》每次都名列榜首。世界上最有資格評論電影的人一致認為,《公民凱恩》是最偉大的電影作品,沒有之一。

ADVERTISEMENT

但電影在1941年上映時,因為此片影射了當時的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他準備出80萬美元從雷電華公司買下電影銷毀,當時25歲的鬼才導演奧遜·威爾斯只能拚命在小範圍放映影片,也導致票房成績不佳。據說當時的奧斯卡評委都對導演威爾斯那種不可一世的樣子嗤之以鼻,頒獎儀式上,每當念提名名單時念到《凱恩》,台下就會有噓聲。最終,雖拿到了9項提名,只獲得一項最佳編劇。直到二戰結束後,才逐漸被人們意識到其藝術價值。

3.《美國往事》1984

製作成本3000萬美元,票房532萬美元

ADVERTISEMENT

影片當時北美院線版片長139分鐘,而坎城版有229分鐘,最終的導演剪輯加長版251分鐘。可見影片被刪減成了什麼樣子——139分鐘的劇場版剪去了大量男主人公「麵條」回憶往事的段落,片中所有閃回段落幾乎全盤遭刪減,影片普魯斯特式的結構被剪成了「美國」猶在而「往事」難尋的單線直敘。反正美國版把老頭兒萊昂內搞得很鬱悶,媒體和影評人也是一片抨擊。

至於今天,《美國往事》已是教科書般的經典影片。有人這樣說過,在美國電影史上,只有一部類型片可以與《教父》相提並論,那就是義大利導演塞爾喬·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資4000萬美元,歷時十三年製作的《美國往事》。

4.《肖申克的救贖》1994

製作成本2500萬美元,票房2834萬美元

從電影發行以來至今,《肖申克的救贖》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電影影迷評選中,一直以來都和《教父》形成第一、二名的拉鋸戰,也是至今最多影迷參與評分的電影。其經典程度不必多說,幾乎是影迷入門的必看作品之一。但在1994年上映時,票房卻非常一般,首周僅僅72萬美元(33塊銀幕),最終也只收回了2834萬美元,因為票房很差,失望的華納公司給北美的音像店發去了32萬份拷貝(大多應該是錄像帶)。相對於25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肯定是虧的。

更慘的是,電影在當年第67屆奧斯卡上,《肖申克的救贖》一舉獲得7項提名,卻最終顆粒無收。正如電影圈裡所說的那樣,1994年是一個上帝都想看電影的年份。趕上這個奧斯卡大年,競爭者都是《阿甘正傳》、《低俗小說》、《燃情歲月》、《子彈橫飛百老匯》、《獅子王》、《艾德·伍德》,每一部都是影史經典。只能說《肖申克的救贖》太倒黴,只能全靠錄像帶市場的拯救,不過在家庭影院市場和出租市場獲得的巨大成功,時至今日仍在源源不斷為華納影業賺取收入。

5.《銀翼殺手》1982

製作成本2800萬美元,票房3300萬美元

《銀翼殺手》是80年代最為優秀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幻電影,在英國老牌電影雜誌《完全電影》評選「最偉大五十部科幻電影」排名第一,2007年AFI評選的百年影史百部經典中,排名第97位。頹廢的美感,傷感憂鬱的情緒,迷幻的音樂,質疑世界本質的虛無主義……這種賽博朋克(cyber-punk)風格影響了很多的科幻影片,包括《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等等。

但82年電影上映之時,觀眾並沒有意識到賽博朋克的價值和意義,欣賞不了其中所流露出的末世氣質。且影片正撞上史匹柏的經典之作《E.T.》,最終票房上慘敗,影片的另類氣質顯然在當時不討好觀眾,首周僅615萬美元票房。大多媒體對本片都惡評如潮,其中包括美國著名影評人Siskel 和 Ebert,但有趣的是,10年後,兩人一翻臉開始盛讚《銀翼殺手》。

6.《搏擊俱樂部》1999

製作成本6300萬美元,票房3702萬美元

多年以後,《搏擊俱樂部》被英國電影雜誌《Total Film》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電影」,黑色幽默的風格,獨特的電影敘事,血脈噴張的徒手肉搏,人生意義的終極拷問,混亂迷人的哲學思辨,無一不是經典元素。可這電影在當年也是個賠錢貨,還是大賠特賠的那種。

要不是兩位男主角,愛德華·諾頓和布拉德·皮特的票房號召力,多少拉來了一些觀眾的話,那這部電影真的要賠到血本無歸。影片票房才勉強達到成本的一半,導致福克斯公司的負責人次年辭職。堪薩斯州的參議員當時在CNN上大肆批評好萊塢電影的暴力傾向,舉的就是《搏擊俱樂部》的例子。而如今,《搏擊俱樂部》也同樣成了影迷成長的必看電影之一,就算當時票房再差,好電影終究還是會有人把它拿出來看。

7.《美國X檔案》 1998

製片成本1000萬美元,北美票房672萬美元

該片是愛德華·諾頓躋身一流演員的敲門磚,靠此片獲得了當年第71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遭遇另一部影史經典《美麗人生》中的羅伯特·貝尼尼的狙擊,也算是輸得心服口服。不過他演技受到了影評界的一致好評,為他日後的《搏擊俱樂部》等影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至於電影票房為什麼如此之差,實在難以理解,可能對當時的觀眾來說該片參雜了太多的命題,種族問題、復仇、輪迴......而這些任意一個單拿出來都可以排成一部電影的命題混雜在一起的時候,觀眾們只能感覺到芸芸眾生面對命運的無奈。

8.《阿飛正傳》1990

製作成本4000萬港幣,票房900萬港幣

《阿飛正傳》是影之傑製作有限公司投資出品的經典文藝片。在香港電影史上,《阿飛正傳》有著很高的地位,是王家衛登上文藝片頂峰的代表之作,也是張國榮退出樂壇揚威影壇的開山之作。影片在1991年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獎項,張國榮憑藉《阿飛正傳》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選出「100部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電影」,《阿飛正傳》名列第三位。雖然拿獎拿到手軟,但票房慘敗的事實也是板上釘釘。

9.《大話西遊》上下(1995)

製作成本6000萬港幣,票房上部2500萬港幣,下部2800萬港幣

《大話西遊》由周星馳彩星電影公司和西安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影片直到開拍也沒有詳細的劇本,而只是大概的一個構思而已,西影廠的一些工作人員看了劇本提綱後,覺得非常不可理喻。據說在整個影片完成拍攝之後,西影對完成片存有異議,當時任藝術副廠長的張子恩認為影片不能代表西影廠的藝術追求,甚至只能算是文化垃圾。

影片於1995年在香港和內地上映,上映之初票房成績平平,雖然能夠收回成本,但與周星馳以前的影片相比,相差甚遠,甚至在北京,《大話西遊》被當作發行失敗的案例。直到1997年後才開始在內地高校和網絡上流傳並迅速走紅。現在看來對很多人來說,《大話西遊》在眾多無釐頭影片中被奉為經典之中的經典,也是周星馳最具代表的作品。粗狂的西北曠野,斑駁廢舊的古城堡,影片中一幅幅狂野不羈的畫面,將一代代人帶進了那個奇幻而瑰麗的西遊世界。

10.《賽德克·巴萊》(2012)

製作成本7.5億新台幣,大陸票房1500萬人民幣,台灣票房8.8億新台幣

《賽德克巴萊》不得不說這是近幾年華語電影裡最像大片的大片,堪稱史詩毫不為過。影片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在台灣上映分為(上)《太陽旗》和(下)《彩虹橋》兩部分,共276分鐘。但在大陸上映為合集版153分鐘,被刪減是因為電影太長4.5小時,硬生生地把兩部剪成了一部電影,最終導致敘事節奏混亂、情緒鋪墊不足。但這也恰恰完全毀了這部優秀的電影。

票房上看,在台灣上映時,創下了台灣電影的票房紀錄,高達8.8億新台幣;而大陸只有區區1500萬。當然這裡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電影的主題對於台灣人太具有吸引力,但是好的電影應該是能夠共通的。鳳凰網評論: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詩電影。它基於史實所展開的創作,沒有刻意地升華與迎合,只有赤裸地展示和呈現。它所詮釋的命題,不但屬於曾經的台灣原住民,也屬於整個人類,在華語電影整體傾向於頹廢、萎靡的創作狀態時,它幾乎是以驕傲的姿態,宣告電影精神不死,捍衛著華語電影在好萊塢、日韓電影面前的尊嚴。

結語:

很多時候,「票房冤案」的發生及其容易發生在刪減版電影上,一部好電影是票房失利,「剪刀手」背後的諸多規定和審查制度更是難逃其責,希望我們的制度能早日完善。讓真正的好電影能夠跳得出來。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