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帶你了解日本的「痛車」文化

所謂「痛車」,一般是指將自己喜歡的動漫角色、動畫公司或者角色名字之類的字畫,貼 (噴) 在車上以作裝飾。

 

至於為何稱為「痛車」呢?一般有四種說法:

第一,將動漫角色貼 (噴) 在車子上,這種裝飾就像人類紋身一樣,故而被稱為「痛車」。

第二,日語中有一個詞語叫「視線が痛い」,多用在某人做出非主流的事情時,旁人圍觀導致氣氛尷尬的情況。痛車對於普通一般人來說,視線痛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這個傳統的詞語,開始演變成了痛車的概念。

第三, 在日本,如果要在車上畫圖案之類的東西要交稅,由於開痛車的多是年輕人,額外的稅收使他們很心痛,所以叫痛車。

第四,因為讀音問題:paint car (塗上顏色的車) => pain car (疼痛的車)=> 痛車。

痛車文化發源於日本,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動漫大國。多數日本動漫迷對於動漫人物的感情,並不亞於對真人。

為了表現對某個二次元角色的喜愛,便將他們的形象或者名字裝飾到自己的愛車上,不僅僅是車身,車輛內部的配置也有人會砸重金更改。

最早的痛車是以彩繪方式直接畫在車身上,之後隨著彩色大圖輸出的技術日漸普遍,現今的痛車大多是將圖案輸出之後再黏貼於車身,畢竟彩繪這種方式太麻煩,而且不利於更換圖案。

但是這種貼紙裝飾的缺陷,在於壽命只有一到兩年,不過一般情況下一年就會想要更換樣式和圖案了。

可是,製作痛車一但牽涉到版權問題,便進入了模糊地帶,也有難以判斷之處。但是它巨大的影響力和宣傳力所帶來的龐大收益,可能也是版權方不去追究的原因之一。

現在痛車也成了日本的一種潮流,甚至流傳到了菲律賓、台灣、美國和歐洲等地。

日本東京每年都會舉辦痛G festa (痛車祭典) 活動,讓車主展示其設計能力、對作品的愛、裝飾心得等等。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