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各地天氣好轉 下週恐有颱風生成

午後各地天氣好轉 下週恐有颱風生成

文/吳德榮

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

這幾日台灣的降雨再度證實「秋颱」的可怕之處,一個通過呂宋島、進入南海,未曾進入發布警報範圍的輕颱「卡努」,因與東北風的「共伴效應」,也能帶來比一般「侵台颱風」更多的降雨量,且導致塌方、落石、土石流的災害。

▲上午各地仍有雨勢。(圖/中央社)

今(15)日晨4:00止累積雨量圖顯示,台東、花蓮仍有較大降雨,以台東鹿野約170毫米為最大。最新(14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顯示,今(15)日「卡努」外圍環流將逐漸遠離,台東、花蓮的強降雨下半天有減小的趨勢,但仍應保持警戒。中部以北大約今午起逐漸好轉,南部降雨亦趨緩。週一、二(16、17日)各地天氣恢復穩定,氣溫明顯回升,山區午後有零星陣雨或雷雨。週三至週六(18至21日)東北季風影響,迎風面北部、東北部有局部雨,氣溫下降、逐漸轉涼;其他地區影響較小。

▲15日4:30紅外線衛星圖顯示,關島西南方海面有熱帶雲系(紅虛圈)正在發展。(圖/吳德榮提供)

今(15日)晨4:30紅外線衛星圖(圖)顯示,關島西南方海面有熱帶雲系(紅虛圈)正在發展。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顯示,未來兩、三日,將先後有兩個熱帶擾動在菲律賓東方海面及南海蘊釀發展,都有機會形成颱風。但各國模式也同時模擬岀,19日後東亞地區的大氣環流,在低層冷空氣南下及中層西風帶南移,不利颱風靠近台灣;但不同的模式,模擬其南移程度並不相同,對颱風的行徑也造成不同的影響。但以目前大部分的模式模擬(歐ECMWF、美NCEP…等)來分析,颱風大多在台灣東側2、3千公里外,即向北迴轉,侵台機率並不高。不過,終究是5至7日的模擬,模式都還會再調整,應繼續觀察。

彭啟明指出,「共伴效應」使得雨勢較颱風來時還要猛烈,尤其東半部的民眾在今日務必要提高警覺,此波雨勢預計會在周日(15日)開始減緩,下周一、周二(16、17日)天氣較為穩定。彭啟明也說,目前預期在下周二、周三(17、18日)後又會有熱帶性低壓逐漸發展,並在下周三、周四(18、19日)時發展成颱,但目前導引氣流的型態和目前很不相同,這可能成為下周末天氣的變數。

另外,根據氣象局歷史資料顯示,過去曾有幾個颱風都因「共伴效應」導致豪雨成災,包含:1987 年 10 月的琳恩颱風、2000 年象神颱風、2009 年芭瑪颱風、2010 年梅姬颱風,都曾為北部或東半部帶來大量降雨。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