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支付工具百百種 沒人可獨大

▲台灣Pay不僅能感應支付,掃QR Code也能付款。(本報資料照片)

電信三雄「錢包」連發,找來不少大咖奧援,表面上看來對行動支付商機信心十足,但組「小聯盟」卻不敢說的,還是少了非用不可的殺手級應用,當電子支付、電子票證,甚至銀行都有能力單飛,隱憂隨即浮現。

最直接的案例,像導入台灣的三大Pay,鎂光燈聚焦各銀行表演,手續費是蘋果在收,電信三雄手上空有上百萬用戶,淪為為人作嫁,自是孰不可忍,當然得做些什麼反擊。

電信錢包就此應運而生。但在台灣目前環境,可用的支付工具太多,想要感應的就用三大Pay,想掃碼的用Line Pay或是街口,都沒有的話,也就拿出悠遊卡來嗶,光這三種工具都眼花瞭亂了,哪來電信錢包的空間。

行動支付中的「行動」,看起來很重要,不能沒有電信業者,但每個行動支付模式,卻只見「支付」,銀行談的對象是手機商,不是電信業者,於是乎電信業不斷投入網路建設,但在行動支付的角色卻愈來愈邊緣。

若要論電信錢包目前還有優勢的,大概就只剩交通用途,所以都綁了悠遊卡、一卡通,搭捷運、公車時至少會被想到。只不過當電子票證都想跨入電子支付,敵人將變朋友,少了這個戰友,還要拿什麼提高使用率?

但這也不能怪電信業者,從歸屬主管機關,銀行、電子支付(甚至是電子票證)歸金管會管,電信業卻歸NCC管,NCC不可能許給電信業任何支付業務,電信業也沒道理請求金管會開放業務,先天不良,業務自然受限。

講到底,電信業者若要分杯羹,除了多拉點戰友,增加錢包「一站購足」誘因,還是得有殺手級應用,讓百萬用戶有「非用不可」的理由,否則行動支付替代的工具多如牛毛,誰都想出頭,想要逆轉勝,談何容易。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