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社最應該關心國中華裔學生的幾樣事情。

中文報常常都報道華小及獨中課題,鮮少關心國中華裔學生問題,導致社會漸漸忘記國中華裔學生的存在,也忽略了他們的福利。

其實國中華裔學生可以說佔了很大的數量,只是在缺乏媒體的報導下,真正的數據不太清楚。

獨中,是熱愛華教人士以及想要為孩子安排去台灣升學人士給孩子的選擇。不多人選擇獨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地點以及學費。全國獨中數量不多,如果想要進入獨中就要選擇入住宿舍。另外,家長們也要提供生活費給孩子。這些費用對於小康之家而言都是一種負擔。

除了獨中,現在也多了國際學校給大家選擇。一些有國際觀的家長看中國際學校的英文學習環境有利於孩子的未來,舍得投資金錢於孩子的教育。往往這類家長都是有錢,能夠負擔。

那麼,一般上的家庭還是會送孩子去國中上學。

國語的使用

國中華裔學生上課第一天面對最大的挑戰就是不會馬來文。或許外界會很好奇,華小那六年沒有學馬來文的嗎?怎麼去到中學就完全殘廢了?

在華小,學校關注的始終是母語教學,國語變成應考的科目。學生大概書寫的程度好過朗讀的程度,而講話這一塊是最差的。

來到中學,所有的科目都用馬來文,就連周會也是馬來文,學生這時候就有了很大的限制。就算是好班的學生在作出回應也只能是簡短的會話而已,無法詳細講述心裡的想法。

紀律問題

紀律問題說不上嚴重,這主要是看地區。國中常常有私會黨介入。他們常常會叫那些已經進黨的學生在學校招學生加入。通常他們不會找成績好的學生。他們比較喜歡那些看起來呆呆的,沒有反抗能力的加入。

在學校發生的打架事件也不時有聽聞。學生在學校找不到歸屬,很容易就會惹是生非,尤其這段血氣方剛的年代。

中文書

 國中圖書館的中文書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一個鐵架基本上存在的華文書不多。由於圖書館的負責老師是馬來老師,她們不清楚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書。通常銷售員會拿一些賣不出或者屬於小學程度的百科全書交給老師就算是了事了。

有心的華文老師也許會通過自身的關系向外界籌書或者請學生捐書以便增加圖書館的中文書。

不過,就算中文書有了,學生還是沒有閱讀的習慣,大家都喜歡下課去食堂,放學就直接回家。可惜啊。

總結:要怎樣才能夠提升國中華裔學生學業水平?單憑老師的努力是不足夠的。我們還需要一個比較完善的環境才能夠達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