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季節都不是判斷依據,這才是訓練寶寶如廁的最佳時間,7步輕鬆告別紙尿褲

家長的心態至關重要,給孩子脫紙尿褲前,我們先問問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我們?孩子是真的能脫紙尿褲了嗎?還是我們為了想減少生活支出?或是“別人家的孩子”比寶寶早脫了紙尿褲,我們生怕落後了呢?如果已經開始如廁訓練,也不要著急。如廁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人積極自然的態度,適當降低期待值,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01過早脫掉紙尿褲,只會害了娃!

傷身

1歲前的孩子不具備自主控制排便的能力。從生理上來說,1歲前嬰幼兒的膀胱、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以及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如果這時候進行如廁訓練,不僅違背孩子的意願和自然發育規律,而且可能會對還未發育成熟的肌肉和器官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傷心

上廁所這件大人認為很簡單的事情,其實對於小寶寶來說或許比登月都難。即使孩子年滿1歲,身體條件允許進行如廁訓練,但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試想一下,不太會說話的孩子,怎麼能清晰表達出“尿尿”的指令呢?當孩子沒有及時說出排便的指令,而我們又要面對一天換洗N次衣服,拖N+1次地板,很有可能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小寶寶對大人的情緒很敏感:

“你怎麼連上個廁所都不會說呢?”——寶寶緊張害怕;

“這麼大了還尿褲子,羞! ”——寶寶羞愧內疚

讓孩子“傷心”的後果又會作用在身體上:孩子對上廁產生負面情緒,抗拒排便,開始憋尿憋便,時間長了,容易尿路感染或便秘。

所以說,太早脫掉紙尿褲,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傷害。

02可以進行如廁訓練的信號

訓練孩子脫掉紙尿褲不是看氣溫幾度了,寶寶幾歲了,而要看孩子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孩子能大部分滿足下面的8個表現,就說明孩子可以進行如廁訓練了。

1、紙尿褲能保持至少2小時乾燥,或午睡後紙尿褲還是幹的;

2、紙尿褲髒了,有不舒服的表現,想要換新的;

3、對坐便器產生興趣;

4、大便時間逐漸變得規律;

5、主動要求穿內褲;

6、可以遵守簡單指令;

7、會用表情、姿勢或語言會來表達自己正在大小便;

8、能夠自己或在大人的幫助下脫(穿)褲子。

研究表明,在18月齡之前就學習上廁所的孩子,通常到4歲之後才能完全掌握相關技能。相反,那些2歲左右才開始訓練的孩子,只需要半年時間就可以掌握了。孩子完成如廁訓練的平均年齡為2歲半左右。

03如廁訓練指南

當寶寶做好告別紙尿褲的準備,我們就可以開始蓄謀已久的“如廁訓練”了。

選好如廁小幫手

包括小馬桶、訓練褲或小內褲、繪本。

1、馬桶:

我們帶寶寶去商場選擇他喜歡的小馬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購買帶音樂或閃光功能的馬桶,否則孩子不管有無便意,會為了好玩兒上廁所。這樣非但起不到如廁訓練的目的,反而還可能引起其他問題。

一開始也最好不要用放置在成人馬桶上方的小馬桶圈,因為高度和腳踩不到地面上,孩子會對高高在上的馬桶產生恐懼感。

2、訓練褲或小內褲:

訓練褲在襠部填充吸水材質。尿濕後,裡面會被浸濕;尿量不大,外面還是乾燥的。訓練褲能清洗,重複使用。

寶寶不接受訓練褲,可以直接穿小內褲。寶寶的小內褲要全棉質地,不要有蕾絲或花邊,也不能太緊,以防孩子感到不適。

3、繪本:

提高孩子上廁所的興趣,繪本也是好幫手。小維特別推薦“劈裡啪啦”系列的《我要拉粑粑》。

4、從大便開始

大便時間相對固定,可以讓孩子從大便開始接受適應小馬桶。

到了排便時間主動詢問:“寶寶,是不是想要上廁所呢?”最初孩子不願摘掉紙尿褲也沒關係。

孩子習慣坐小馬桶後,就可以給他取下紙尿褲排便了。一旦孩子體驗過完成排便的過程,可能就對正確使用坐便器更有興趣了。

5、觀察

當孩子大便基本能在小馬桶上完成,就可以訓練小便了。

孩子想小便一般會有特殊動作:雙腿夾緊、小手抓褲襠處等,這時候我們就要帶孩子去上廁所。

6、親身示範

帶著寶寶一起上廁所:媽媽教給女兒如何擦屁股(從前往後);爸爸教給兒子怎麼尿尿。

男寶寶一開始也是蹲坐著小便,再學習如何站著小便。這就要靠爸爸的親身示範了。

上完廁所後,和寶寶一起洗手,讓寶寶明白便後洗手是上廁所的最後一步。

7、脫紙尿褲時間表

我們可以根據下面的時間表説明孩子脫掉紙尿褲:

在家穿內褲,睡覺和出門穿紙尿褲

在家和出門穿內褲,睡覺穿紙尿褲

在家、出門和午睡穿內褲,晚上睡覺穿紙尿褲

告別紙尿褲

大多數孩子會相對順利地完成日間訓練,但午睡以及夜間如廁訓練,可能需要較長時間。

不要急於徹底告別紙尿褲,晚上不給孩子穿紙尿褲,但又怕孩子尿床,半夜把孩子叫醒上廁所。這樣做不僅會打擾孩子和家長的睡眠,還會影響孩子生長激素的分泌。

當孩子順利如廁一段時間後,突然出現“倒退”。我們不要怪孩子,而要觀察孩子自身或身邊環境是否有變化,如搬家、上幼稚園、家中添新成員、家人爭吵等,都可能影響孩子對如廁的控制。

我們不顧原因的幹預會對孩子形成壓力,延遲恢復“正常”的進度。

孩子學習如廁需要我們更多的鼓勵和幫助。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