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家長需借鑑:令人驚嘆的日本幼稚教育的8個細節

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的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得獎。至此,本世紀獲諾獎的日本科學家已有18人。是什麼讓日本人連續多年斬獲諾獎?從上而下對科研的重視和尊重,“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以及教育變革的熱情等等,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眾所周知,日本的教育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作為一個教育強國,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課程多樣化。與中國的應試教育不同,日本的教育更加重視多樣性、全面化發展,就比如小學生涯中,日本學生除了要學習國語、算數、體育、音樂、美術以外,1~2年級的時候會加入生活課,主要學習基本的生活常識,3~6年級會學習理科,瞭解自然現象及日本社會的風土人情,5~6年級還會增設“家庭”課程,主要是教授縫衣服、疊衣服、做飯等獨立生活技巧。

2、重視體育鍛煉。

體育課上老師會記錄學生跳了多遠、跑了多少米,如果下次的成績有所提升,那麼就能拿到滿分,這樣做是為了鼓勵學生超越自己,積極參與運動,還會定期舉辦運動會,全員參與,灌輸團隊合作意識。此外,夏季游泳和冬季馬拉松是日本學生都要參與的兩個重要項目,通過這些運動鍛煉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磨煉學生的意志。

3、重視學生健康。健康的身體是學習的基礎,所以政府會格外重視學生的健康,日本《學校給食法》規定,政府向小學、初中生提供的營養午餐,由主食、副食、牛奶組成,小學必須有食堂,所有的食堂供應商都必須要經過重重篩選,嚴格把關食品安全。此外,平均每3個小學需配備一個專門的營養師。

4、重視禮儀教育。幼稚園時期,學校只要求學生學會“微笑待人和說謝謝”,培養孩子基本素養,能讓他們以後受益一生;幼稚園畢業後學校會組織一次像大學畢業一樣莊重的儀式,老師、家長及學生都要會穿戴整齊地完成整個儀式,目的就是為了給孩子留下一份珍貴的回憶,並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此外,家長也會給孩子灌輸禮儀知識,例如行鞠躬禮、笑臉對人等。

5、重視安全教育。從幼稚園時期,學校就會要求學生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時要高舉雙臂,並給學生統一發放黃色的帽子和書包(書包上有報警器,遇上壞人時使用),目的就是為了提醒過往車輛注意,防止意外車禍。此外,日本小學會定期開展滅火演習、防震演習、避難訓練及防禦歹徒類比訓練,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

6、重視精神教育。上學後要自己將書包、用具整理好,就餐時自己動手取餐,飯後自己刷洗碗筷,放學後學生結伴步行回家,不允許家長用車接送,如果有家長過來接孩子,書包、水壺一律要自己拿著,即使是皇室小公主也不例外,就是為了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冬季時孩子穿著短袖在外面跑馬拉松,每年大寒節氣幼稚園會組織學生脫掉衣服,在戶外進行活動,就是為了磨煉他們的意志力;從小就讓孩子去敬老院、撿垃圾,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感恩,回報社會。

7、重視教育資源。日本在政府財政赤字的情況下,依舊投入2萬億日元實現幼稚教育無償化(3~5歲兒童免費入園),此外,日本各地享有同等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上儘量做到合理,教師在參加工作的前期,平均每三年會發生一次變動,以確保能讓需要幫助的地區享受到最優質的教師資源。

8、重視興趣培養。與中國要求成績第一的理念不同,日本從小就重視孩子的興趣培養,幼稚園時學校堆放著大量的圖書,任由孩子堆砌、塗鴉、剪貼,還會開展一些特色活動,讓學生在玩樂間發現自己的興趣。此外,家長也不會過多干涉孩子的決定,只是在默默觀察孩子的興趣及長處,然後幫助他們在相關領域取得成就。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