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孩子的事沒做到,孩子會模仿大人「説話不算話」

\

美國研究發現,3歲半以後的孩子,有一個能力會突然成長很快,那就是「大人説到沒做到,他就模仿不遵守約定」。

而且,被這樣教大的孩子,還會變得更執著,更想被立刻滿足,自制力變差,原因全在於孩子覺得大人不值得信任。

你身邊有隨便跟孩子説説的大人嗎?大人怎麼教,孩子就變成怎麼樣,快看看這篇吧~

「我現在就要!」面對孩子無法等待,爸媽該怎麼辦?

我之前推薦過一本書「棉花糖的誘惑」,作者是一位德國的神經科學家,其中提到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或稱之為延遲享樂實驗。

研究人員給四歲兒童一顆棉花糖,同時也給了一個選擇,你可以立刻吃掉棉花糖,或者是等我回來後再吃,不過如果你可以等到我回來後才吃棉花糖的話,那我就會獎勵你,再給你一顆棉花糖。

研究追蹤這些兒童長大,發現當初能夠等待的孩子,在他們14歲時不僅社交能力較高,自信心較強,也有較高的專注力、抗壓性高、行為舉止較為理想,更重要的是學業成績也較優秀。

大人對孩子説話不算話,讓小孩3歲半後的自制力變差!

有趣的是另一個實驗,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Celeste Kidd所設計的,她重新進行棉花糖實驗,但他在實驗進行前,先讓每位受試兒童去經驗這個研究人員是否值得信任。

結果發現,對研究人員感到失望的組相較於遵守承諾的研究人員組,受試兒童平均等待的時間短了三分鐘。這也意味著,3歲半的孩子,就已經學到如果大人是會不遵守約定,那麼我就是該執著於需求的立即滿足–我就是要現在!

這個世代的年輕爸媽,包括我們,也許都該檢視一下我們的自制力。自制力不足的人,很容易迷失於自己的衝動和情緒激動之中,你也就容易被人情緒勒索。

當然,這對商人的行銷是有利的,尤其現在網購正夯,當你看了臉書、部落格,發現「咦!這項商品好像很多人買耶,這麼多人買應該是真的很好吧!那我也來買一個看看。」

結果就下單,買來之後可能就後悔,其實好像沒有這麼好,家裡就堆了不少沒有用的商品。這就是在購物前沒有自己好好分析,它真的適合你的現況嗎?

幼兒時期的教養,是自制力養成的關鍵

過去我曾經答應過孩子某個好表現過後,可以到書局買貼紙(這是他那時最愛最愛的獎勵)。

書局的貼紙其實單價都較高,當然回家後,孩子就把他當成大人的獎勵貼紙,或自己貼一貼就沒了,每次我都會跟孩子討論溝通貼紙的價值,一兩次後,我覺得應該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是否能夠等待一下換大禮。

我跟孩子溝通,其實2次貼紙的錢就可以買一個大富翁桌遊,而且桌遊可以很多人一起玩,可以一直玩,不會像貼紙一下就用完……,結果,孩子想了想,真的決定這次不買,省下來,等到下一次在買大富翁。而事後,我再問孩子,孩子也相當開心自己當初的決定,不要貼紙選擇大富翁呢!

其實人天生有具有學習自制力的能力,因為我們具有優於其他動物的「前額葉」,它是自制力的神經生物基礎。但你不塑造它,它是不會自然形成的!

尤其現在社會誘惑越來越多,性、毒品、可能損害健康的食物或用品……等,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引導自制力,難道你期待到了小學、青少年時期,孩子有了同儕支持,還會真的聽你的嗎?

「別人有,我也要」小心!孩子用物質去換友誼,需要大人引導

中大班的孩子,開始會越來越重視同儕,不僅是交朋友,而是會在乎朋友怎麼想他,簡單而言,5歲以上的幼兒社交發展已經進入「友誼建立」期,他會想要跟同學一起玩,也會想要同學找他玩。

同學有的,他沒有就沒辦法跟上別人,他有同學沒有,就會有一種優越感。因此,擁有此玩具對孩子而言,是一種立刻可以融入群體且獲得優越感的超級重要的「社交神器」呀。

孩子時常抱怨「我沒有朋友」或「我只有xxx是好朋友」,買個指尖陀螺給他就可以幫助他遠離社交窘境了嗎?

答案是的,但這種關注如曇花一現,來得快去得也快,他沒有真正學會「獲得友誼」的內在關鍵,因此過一陣子,孩子又吵著要買更高級更炫的玩具了。

5歲後社交情緒能力越好,孩子行為問題越少

就5歲以上的孩子而言,應該要有以下五點的「友誼能力」。

1.同理心: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互助力:知道我現在犧牲一下自己的小利益,可以讓群體獲得利益,包含自己。

3.溝通力:知道「溝通」可以達成「共識」,打架吵架的結果通常雙方利益都被剝奪。

4.權威感偵查力:能夠理解群體內是否存在「權威者」(父母,老師),進而配合權威者的期待。

5.自制力:無權威者的環境中,能夠依循一些簡單社交原理,控制自己的行為(不傷害人,也懂得保護自己)。

如果孩子尚未具備上述五種任何一種社交的「內在關鍵」,那麼父母應該先從培養這些能力,買了「社交神器」不一定能夠幫助到他,反而會讓孩子更加依賴。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