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自身豐功偉績,生平作為,對後世影響深遠。歷經兩千多年的傳頌,歷史賦予了始皇帝太多的神秘色彩。所謂神秘,除去年代久遠外,在他身上,還有著諸多歷史謎團,其中尤為引人注意的,便是秦始皇後宮嬪妃緣何集體消失?

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眾所周知,歷代帝王皆有後宮,而他們的後宮嬪妃生平之事,或多或少也會被記載在史書中。尤其是後宮之首皇後,作為一國之母,史書記載時,必然會大書特書,翔實描述生平。秦始皇作為一代帝王,卻沒人知道他的皇後是誰,歷代史書中也未進行記載,似乎這是一段被抹除的歷史。

兩千多年來,歷代學者文人都在探究秦始皇的皇後,皆未得出有效信息,時至今日,已然成為了歷史謎團。皇後為後宮之首,若想破解後宮嬪妃消失之謎,我們且從皇後的消失謎團入手。

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按照古時制度,帝王與皇後死後,都是合葬於一處。像秦始皇的祖父秦孝文王與養母華陽太後、他的父親秦莊襄王與生母帝太後,皆是按照古時制度,葬於同一墓穴。古人講究陰陽相配,無論是從親情角度,還是政治角度,夫妻二人合葬一處都合乎情理。

然而,到了秦始皇時代,皇後何人卻成了謎團,偌大的秦始皇陵,並未發現皇後墓的存在,等同於秦始皇一人葬在此地,孤獨無伴。隨著調查的深入,人們的疑慮不斷加深,面對此等複雜的情況,各種猜想、假設流傳而來。

有人發表觀點稱:秦始皇時期,後宮嬪妃雲集,他或許無法從中挑取滿意人選,便未立下皇後。此說法乍一看有些道理,但若是明白秦制,就會知道,秦室皇後的設立,與後宮嬪妃無關,每任新帝親政後,冊立皇後為必須流程。

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即是說,秦始皇在建國後,理應按照祖制,盡快定下皇後人選,與其個人喜好關係不大。皇後存在的意義,是為了維持後宮秩序以及皇位繼承安排。

秦始皇生平曾受到方士欺騙,對長生不老之事產生濃厚興趣。有人據此認為,他之所以不立皇後,是因為覺得自己壽命還長,便將立後之事一推再推。這個說法同樣站不住腳,秦始皇親政時,年僅二十多歲,而接觸方士時,已經到了晚年時期,中間相差數十年,在這期間秦始皇在做什麼?

如果說親政時,他將全部精力用在了覆滅六國上,可秦朝建立後,秦始皇仍未冊立皇後,這與當時的秦國傳統不符。須知,秦國歷代帝王親政後,都需要立下皇後,秦始皇卻一拖幾十年,令人匪夷所思。

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除了以上兩種說法,還有另一種說法,即受其母親的影響。秦始皇母親私生活奢靡,在宮內豢養男寵,肆無忌憚生下兩個私生子。這些事情都對秦始皇造成了沉重打擊,儘管後來他將母親驅逐出都城,但這種傷害卻烙在了他的心裡。秦始皇後來的殘暴、多疑性格皆源於此,那麼他未選擇冊立皇後,極可能是對女人失去了信任。

當然,後來在大臣勸告下,秦始皇迎回母親,這並非他的本意,但出於穩定政權等原因,他必須這樣做。從這點來看,秦始皇是從政治大局出發,放下過往偏見,可見在他心中,治國安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既然如此,他親政後,若想安撫政權,定下繼承關係,冊立皇後乃是必然,然而,秦始皇並未這樣做,這就另有有些奇怪。

他為了穩定政權,可以放棄偏見,重迎母親回宮,為何就不立皇後呢?撥開重重迷霧,我們似乎能察覺到其中另有隱情,不過可以確定,此隱情一定與其母親私生活之事無關。

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以後世角度看待,秦始皇未立皇後,與後宮嬪妃集體消失有著直接關係。換言之,若是破解了秦始皇皇後之謎,遺留後世的秦宮嬪妃消失之謎,真相自然會浮出水面。秦始皇未立皇後的猜測,民間流傳甚多,以上我們只是分析了較為常見的三種說法。

除此之外,還有秦始皇自恃功高,認為沒有女人能夠配得上他,這種看似無釐頭的說法,筆者反而覺得有一定可信度。

須知,“皇帝”一詞源於“三皇五帝”,他認為自己所創功績,前無古人,便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可見他內心極為自傲。事實上,秦始皇確實配得上如此稱呼,可這種自傲的性格,難免會對他後來的執政生涯產生影響,“未立皇後”可能就是其一。

經過一番分析,想要得知秦始皇未立皇後的真相,已然不太可能,我們只能從其他方面入手,剖析秦宮嬪妃失蹤之謎。破除謎團,首要任務即是需要掌握足夠的線索。《史記》作為兩千多年前的史學著作,成為我們了解秦朝內容的主要渠道。

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翻閱全書,有關秦室後宮的記載,寥寥無幾,篩選再三,也僅發現一條史料。即:九月,葬始皇驪山。… …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此段內容十分重要,從中可知,秦始皇死後,被葬與驪山之地。對於秦始皇的後宮嬪妃如何處置,秦二世給出了明確態度,即“先帝後宮眾多嬪妃,沒有子女的皆不可放出宮外。”

這道命令等同於死刑宣判,這些嬪妃的最後結局是殉葬而死,數量甚多。

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簡單整合,這段話透露給我們四點線索:

一、秦始皇後宮嬪妃數量眾多。秦朝後宮有著嚴格的製度約束,尊卑分明。如:秦始皇正夫人,僅設一人,即皇後;側夫人數人,皆稱夫人;夫人們之間同樣有著身份之別,稱號各異,如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不同的稱號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地位,規模龐大的秦室後宮,留有名分的僅是少數人。

所以,後世盛傳,秦室後宮列女數量高達萬人,嚴重缺乏事實依據,權當娛樂。

二、秦室後宮嬪妃被劃分為兩類,一類為生有子女的,另一類則是未有子女的。

三、在秦二世的命令下,沒有子女的嬪妃,一律殉葬處置,埋於秦始皇陵。

四、生有子女的嬪妃,逃脫殉葬之死,繼續生活在宮中。

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可見,除去殉葬而死的嬪妃,後宮中仍留有相當數量的妃子,可當我們想要得知她們的信息,卻已經無從查起,歷史中完全沒有記載。顯然,《史記》中唯一的線索也斷了,我們只能從其他方面入手。若要追根溯源,查清後宮妃子的信息,可從她們的子女入手。秦始皇一生,子女眾多,達到二十多位,較為知名的便是長子扶蘇與幼子胡亥。

秦始皇是在22歲時親政,早在他親政前一年,即21歲的時候,其母趙姬的男寵嫪毐發動叛亂,後被平定。秦始皇親政後,將母親趙姬驅逐出都城。趙姬淫亂後宮,豢養男寵,這點我在上文已講,秦始皇對此嫉恨其中,嫪毐叛亂只是導火索而已。

其後,他又將與母親有染的呂不韋放逐,至此,秦國內的韓、趙兩氏勢力走向衰落,獨剩以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勢力存留。按照秦國製度,新君親政後需要按照禮法娶妻,秦始皇便在華陽夫人的牽線下,迎娶了一位楚國姑娘。

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我們不知曉此女的身份、姓名,但可以根據時間線推斷,這位楚國姑娘極可能是扶甦的生母。另有一說,扶蘇母親為鄭氏,鄭國人,又稱鄭皇後,流傳較廣,但可信度不高,值得商榷。

至於胡亥的生母,同樣可以推斷得出。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穩定政權的同時,又要防止六國餘勢死灰復燃。朝內諸多臣子皆屬於楚系勢力,甚至公子扶蘇亦擁有楚國血脈,這令秦始皇不得不立下對策。

扶蘇在朝中的威望很高,臣子擁護,百姓愛戴,秦始皇愈加感受到威脅,他一邊培養忠秦勢力,一邊尋找合適的繼承人。在他看來,未來秦朝的繼承者,可以沒有政治抱負,但必須處於管控之下成長。胡亥的出現,恰好符合秦始皇內心所期。

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嫪毐之亂後,秦始皇將母親趙姬趕出都城。後來出於政治考量,又將母親接回。趙姬回來後,看到華陽夫人為其子安排了一位楚國姑娘,她自然不甘落後,會選擇從娘家趙國牽連幾位姑娘,安排給秦始皇。且不論政治因素,單說母親給兒子挑選對象,這點也是合乎情理的。

由此,秦始皇極可能接納了一位甚至數位趙國姑娘,胡亥的生母應該就是趙國人。這並非空穴來風,須知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文化及語言存有差異,像秦始皇母親趙姬為趙國人,為了便於淫樂,她找的面首嫪毐也是趙國人。

由此再看,胡亥出生後,秦始皇特意趙高安排給胡亥當老師,趙高是趙國人,精通趙國文化,一定程度能說明胡亥的身份,同時亦說明秦始皇對幼子的看中。

這個皇帝太神秘了,後宮嬪妃竟然集體消失,至今在史學界都是無解

通過對秦國歷史的推斷,我們是可以從史海中獲得一些信息,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必須有足夠的信息記載作比對。像扶蘇、胡亥,二人知名度較高,源於在史書中記載較多,方便我們可以逐一對照秦國歷史進行推測。但其他嬪妃子女,卻在歷史上記載不多,我們失去了可供參考的資料,自然難以分析其他後宮嬪妃的身份。

那麼,為何歷史記載不多?

筆者猜測,有關後宮嬪妃的記載文獻極可能因為失傳,導致出現歷史空白。須知,項羽攻入咸陽後,殺子嬰,屠宗室,火燒咸陽宮,其中秦朝所存典籍,僅皆付之一炬,而記載秦室後宮嬪妃的文獻,應該也在其中。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